《说文解字》释屮:
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爲艸字,讀若徹,尹彤說。丑列切
〖注〗臣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徹地上也。
段注:
丨讀若囟,引而上行也。枝謂兩旁莖枝。
《说文解字》释丨:
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引而下行讀若退。古本切
段注:
(囟:息進切)囟之言進也。竹部曰:篆,引書也。凡字之直,有引而上、引而下之不同。若至字當引而上、不字當引而下、又若才屮木生字皆當引而上之類是也。分用之,則音讀各異。
勇者按:
由上引可知,汉时研究文字字形者,并未因屮之连体(今所谓独体字),就不分析或不解构字形,亦未以图画论囫囵了之,其证据链条音形义具全且清晰可辩,即便传之后世,亦得有识之士详论其旨。
所奇怪的是,近现代之研究者当中却少有人提及汉字构成笔划构件(音形义)之文字本质。不但如此,还多有挟所谓得见甲骨文字形,就对此不屑一顾,更有轻易否定汉字传承文献《说文解字》所释所引所据之真纯,或为毫无敬畏之肆意妄说,或成另辟蹊径之千面神怪,究其根源皆未能认识或不去思考文字本质之故也!
丨之字形,虽只是一条垂直的直线线段而已,可是,它不但是甲骨文文字当中的数字十,亦是甲骨文系统文字当中的最最基础的构件之一。
在文字系统的单个字形的相对面积之内,丨形的直线线段长度是相对垂直极限之最长者,丨形长度的三分之一以下者,则有属于点的范畴。
在现代人的几何学定义当中,线是点的移动(运动)轨迹,且只有位置和长度而不具有宽度与厚度。同时,几何直线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与数学上的可计量性。
基于线是点的移动(运动)轨迹,在人类视界的感知上,直线线段不论其长短,皆具有相对方向上的延(伸)展性。这就相当于汉时古人所谓“上下通也”以及“引而上行”或“引而下行”的观念。
当一条直线在人类的视界之下,产生某种心理或思维效果时,皆与其已有视觉经验所形成的习惯或观念是分不开的。每一条线段所反映出来的感觉也好,性格也吧,效果也好,观念也吧,都不是凭空而来的,皆是由自然事物本身的性质与人的心理相互作用产生的。
现代人的《平面构成》理论认为:“逻辑思维是人类知识与经验积累的结果。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有机整合才是产生人类灿烂文明的源泉。”
勇者认为,在某一载体之上的有意一划开始,人类便开启了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整合之路,这也体现在我们能够看得到的人类新石器时期的大量遗存之上。
就丨形垂直直线线段而言,在先古人的遗存当中大量出现之时,其就是具有一定神性的,象征性的,观念性的标识。
也就是说丨作为文字或文字构成部件,其本源或来源是从人类表达太阳及其光线开始的,也只有这个在先古人认识当中主宰视界光明与人类生息繁衍的神祗(相当于现代人认识的“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思想支配之下,丨形垂直直线线段才开始成为文字或文字构成部件用来表达人类的所思所想。
也只有如此,先古人在某一载体之上所刻划或书写的一笔一划才具有了人类共性通识的权威性与不约而同的统治力。
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理解或认识先古人文化当中的几何直线构成的陶文所表达的意义及其相关观念。
与此相应的认识是,最早形成的屮形标识,就不是对艸木的描绘,即不是与我们理解的屮所代表的单一对应的具体事物,而是表达有关初生(生长)类观念的标识,其观念的产生是由相关直线线段构成的组合形态所呈现出的人类思维经验与综合认知决定的。
以前述直线线段的相对方向上的延(伸)展性来分析,屮的两斜枝与丨交会于一点为限定,其上的一条垂直直线与两条倾斜直线指向不同方向,具有“引而上行”的本质体现,我们现代人完全可以体会得到,古人在陶器口沿上划一道直线线段或三道直线线段相连的构成或四道平行并列的直线线段构成,表达的正是与生长生殖相关的观念,同时并不局限于人类或神祗的范畴,这不由得我们不去重新认识甲骨文子(巳)字形所从之屮形等相关构件及其本质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