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子居

《北京图书馆藏甲骨文书籍提要》文本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138、殷契琐言

  陈邦福著。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4月出版,自写石印本,线装,一册。

  本书考释甲骨文字、词四十一个:释示壬、示癸、“示癸妾妣甲”、月祭、璋、芻、豆、姣、般、万受年、老、瞀、步、嬖、稷、栗、祭、谢、勺、为、蚕妇、舅、宠、于、殉、吉、用、对、单、巫、噩、风、百、千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139、甲骨文字与殷商制度

  周传儒著。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9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三十二开本,一册。

  全书包括自序、目录、正文及附录。

  正文分八章:第一章,导言;第二章,殷墟之由来及其经过;第三章,甲骨文之发现及其印行;第四章,系统的发掘;第五章,文字之研究;第六章,殷史之二重证;第七章,新史料之提供;第八章,殷代工艺文化之推测。

  附录:甲骨文书目。

  本书多是综合各家文章所述的材料和观点,作者个人的看法并不多。如:第二、三、四章是取材于董作宾的《殷墟沿革》、《甲骨年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安阳发掘报告》第一、二、三册。第八章取材于徐仲舒的《殷周史料考订大纲》。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140、殷虚文字记

  唐兰著。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2月北京大学讲义石印本。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油印本,1981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十六开本,一册。

  1981年中华书局的版本,除依照一九三四年石印本重新校对誊写外,还增加了目录,补正、作者致沈兼士的信、说明、引书简称表、后记(唐复年写)。

  本书正文分三十三节,释字七十四个。释屯、释秋、释羽、释止、释壴、释祃、释妇、帚、释娄、释中、冲、释良、狼、释保、释朝、释习、鼓、喜、释角、释卮、释艮、释丁等等。

  本书考释文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偏旁分析法来释读甲骨文字。这样认识了一个简单的字,就可以认识以它为偏旁的成组的字。其中如释娄为《说文》之“糧”,即“稻”字,释“奰”为“秋”,就是运用这种方法释字的成功之作,至今此二字的考释仍为大多数学者所采纳。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141、甲骨学商史编

  朱芳圃编著。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2月中华书印局石印线装,二册。

  第一册包括序列、目录、第一至六章,第二册包括第七至十章。各章细目如下:

  一、民族:1、殷商民族疑起于东方,2、从古书中推测之殷周民族。

  二、世系:I。夒,2、召,3、土,4、季,5、王亥,6、王恒,7、上甲,8、报乙、报丙、报丁,9、大乙、唐,10、卜丙,11、南壬,12、沃祖丁,13、中己,14、卜壬,15、戋甲,16、祖乙、中宗祖乙,17、沃甲,18、羌甲,19、小乙、后祖乙、小祖乙、20、兄辛,21、康丁、康祖丁,22、文武丁,23、祖某、父某、兄某,24、商先王世系,25、世系图。

  三、人物:1、伊尹,2、咸戊,3、梦父,1、师般,5、其他(史官、小臣、诸侯)。

  四、都邑(附山川):1、自契至成汤八迁,2、商,3、亳,4、耿,5、殷,6、其他(二十六个地名、山名、水名)。

  五、方国:1、邶、庸、卫,2、儿,3、齐,4、雇,5、攸,6、人方,7、曹,8、虘方,9、杞,10、晏,11、冀,12、盂方,13、季。14、猷,15、介,16、蜀,17、湔,18、光,19、雀,20、亚,21、戊,22、周,23、井方,24、母,25、羌,26、土方,27、号方,28、儿方。

  六、文化:1、律历,2、宗教,3、文字,4、宫室,5、殷虚文化的物质成分,6、殷周文化之蠡测。

  七、制度:1、婚媾,2、官制,3、祀典,4、殷周制度论。

  八、产业:1、渔猎,2、牧畜,3、农业,4、工艺。

  九、卜法:1、绪论,2、取用,3、种类,4、釁燎,5、攻治,6、贞卜,7、事类,8、钻凿,9、燋灼,10。兆莹。

  十、附录:1、殷虚沿革,2、甲骨年表,3、坑位。

  本书是辑录诸家根据甲骨卜辞研究商代历史之著作,分类排比而成。有关甲骨文之著作,多散见于杂志中,搜集不易,读此书可知各家著作的要点,便于初学。但是编者没有注出所辑录著作的篇名及章节,不便读者进一步核对原文。又,本书以录为主,编者的看法很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142、殷虚卜辞讲话

  金祖同著。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上海中国书店石印本,线装,一册。

  全书包括文字部分和拓本。

  目次如下:叙言。1、世系的探讨,2、习语的发凡,3、称谓的补充,4、方国的发现,5、贞人的计数,6、风俗的推阐,7,文字的解析,8、从合祭说到妣乙,9、书体的质疑,10、引证的问题。

  附录:1、帚妫佩拓本,2、鄣斋所藏甲骨文字,共二十六片,为第一、二、五期之物,均属小片甲骨。

  这是一本介绍甲骨文的通俗读物,可供初学者参考。但是,其中错误也不少,如:释“上甲”为“阳甲”,释“岳”为“昭明”,释“娥”为“昌若”,谓昭明、相土、昌若等都是殷民族社会演变的阶段,并非人名等。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143、古文字学导论

  唐兰著。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北京大学讲义本。又,1957年4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印,十六开本,一册;1963年,中央党校历史教研室据1935年原稿影印(加图、加跋);1981年1月济南齐鲁书社影印本,三十二开,一册。

  全书包括自序、引言和上、下编各章节。

  上编:一、古文字学的范围和其历史,二、文字的起源和其演变。

  下编:一、为什么要研究古文字和怎样去研究它,二、一个古文字学者所应当研究的基本学科,三、古文字的搜集和整理,四、怎样去认识古文字,五、研究古文字的戒律,六、应用古文字学。

  作者自序中谓,本书写作之目的是:“以期建立起是非的标准,并开辟出研究这一学科的新途径。”

  上编主要是论述由古文字的立场去研究文字学,下编是阐明研究古文字学的方法和规则。

  唐氏综合前人经验,提出识别古文字的一些方法,较重要的有三点:

  一、对照法(或比较法):从各个时代字体变化进行比较。如:从今天还保存象形的日、山、行等字,可推知它们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又如:“乄”字,甲骨文、金文常见,我们读《诅楚文》,就可以知道是“巫咸”的“巫”字。

  二、推勘法:即运用辞例推勘来认识古字。如:金文的“眉寿”和“高弘有庆”就是用文献推勘法释读出来的。

  三、偏旁分析法:即把一个字分成若干单体,先认识这些单体,再结合认识整个字。如认识了甲骨文的“斤”字,通过它就可以认识以斤为偏旁的斲、斳、斫、兵等二十一个字(按:作者所释的群字中,有的只能视为隶定,还不能称为释文)。用这种方法,可以找到字与字的联系,从而能认识较多的字。

  总之,唐氏所总结的识别古文字的方法是可取的,这也是学者们研究中常常使用的方法。此书直至现在,对学习古文字的人来说仍是一本较好的入门书。

  对本书的评论,有池田末利:《唐兰的古文字学导论》,载日本《甲骨学》一至二期,1952年10月。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144、卜辞时代的文学和卜辞文学

  唐兰著。载I936年(民国二十五年)7月《清华学报》十一卷第三期。

  全文分五章:

  一、卜辞时代的社会和文化:商代已是青铜时代,氏族组织是父系家长制度。那时已有很高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从夏代开始的,而一直到周代还继续着,商民族正处于极盛的时期,

  二、卜辞时代的一般文学:夏代是文学刚萌芽的时代,有许多史诗或短文遗留下来。商代至周初的文学,则非常灿烂。这种古代文体一直到春秋时才衰歇。
  商代的文学可用《商书》来代表。《商书》里譬喻和格言甚多,有时还见到韵文。

  三、铭识的起源和卜辞时代的铭识:地下材料里的铭识,尤其是铜器铭识,起源太迟,所以不能代表商代文学。但也有些句子,偶然反映出那时代是有很高的文学的。

  四、卜辞文学:卜辞是一部分档案而不是纯粹文学,不能代表商代文学。它有形式的拘束,所以在文学方面不能十分发展。但有许多极精美的句子,在文学史上占极重要的地位,并且可以证明商代的文学已十分发展,和周代相差不远。
  在此章第三节“卜辞文学的研究”中,作者从数万片卜辞中节去卜、贞等字,截取精华的断句六十七条,又选取较完整之卜辞十二条作为示例。

  五、结论。

  这是第一篇从文学角度研究卜辞的文章,对研究卜辞文学和我国古代文学史,都有参考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145、骨文例

  董作宾著。载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12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本第一分本。又,收入1977年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董作宾先生全集》甲编第三册。

  全文分三章:一、整理骨文例之方法及材料:就第一、二、三次发掘殷墟所得之卜用骨版,取其版片较大、可定部位者,计二百一十一版,卜辞四百八十九例,作为基本材料。已著录者,仅取《殷虚书契菁华》一种。

  二、卜法:(甲)钻、凿,其排列,上半狭处有一行或两行者,以下渐宽,行亦渐多,逐次增加,有至四、五、六行者。其数量,正面最少者仅一凿,多者由五乃至二十九个。背面由十八乃至七十。正面钻凿处皆在中部下方,背面则多在中部上方及骨之两边。(乙)灼兆,右胛骨,灼于凿之在,正面则兆皆右向;在胛骨,灼于凿之右,正面则兆皆左向。这是灼骨见兆之常例。

  三、文例:(甲)胛甲之正面、背面刻辞例:胛骨正面之刻辞最多者在左胛骨之右,右胛骨之左,此两部分占全版刻辞十之七八。左胛之左,右胛之右,下半骨质较松疏,故仅上半可以刻辞,刻辞则占十之二、三。中部往往不用,故刻辞不及十分之
  行文之通例:凡完全之胛骨,无论左右,缘近边两行之刻辞,在左方,皆为下行而左,间有下行及左行者;在右方,皆为下行而右,亦间有下行及右行者,左胛骨中部如有刻辞,则下行而右,右胛骨中部则下行而左。
  (乙)胛骨之骨臼刻辞例:骨臼刻辞是一种记事而非贞卜之辞,仅为武丁时之一种风气,刻辞无有定例。

  此文之后,附关于凿、灼及辞例之图三十幅。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146、商王名号考

  陈梦家著。载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10月8日重庆《中央日报》《读书》第一号。又,改订后载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6月《燕京学报》第二十七期。

  全篇分六章:

  一、殷代先公先王分为三系:第一系自夒至王恒,第二系自上甲至示癸,第三系自大乙至帝辛。

  二、第一系所列之先公,与《史记。殷本纪》所述不同。

  三、第二系先王,《殷本纪》所列之次序有误。

  四、第三系先王,与《史记·殷本纪》、《三代世表》、《汉书·古今人名表》所记大略相同。将卜辞和《史记》、《汉书》的称名、世次列表比较。

  五、商人名其先公先王,可分两大类:

  1、以人物的象形为名,其上或加“高且”,或加“王”,或不加。第一系的称名法属此。2、以所祭之日为庙号而于日干上加区别字,其加法:(甲)表示神主宗庙的,如主、示、且、匚、帝、宗等,第二系的称名法只用此法:(乙)表示先后次序的,如高且、后且、大、小、上、下、外、中、南、三、四等,第三系的称名法用此:(丙)以生称而附益的,如兔甲、般庚、武乙、康丁的“兔”、“般”、“武”、“康”等,第三系的称名法用此。

  六、说唐、雍、兔、康、武、文武均为生称。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147、卜辞杂例

  胡厚宣著。载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本第三分本。

  作者列举甲骨卜辞较特殊之文例二十八类,共二百七十六条卜辞,各类卜辞按时代先后而排列。文末,附各类甲骨摹本七十五片。目次如下:

  1、奇字例,3、衍字例,3、误字例,4、添宇例,5、删字例,6、删字又添例,7、空字未刻例,8、疑字画图例,9、文字倒书例,10、人名倒称例,11、干支倒称例,12、成语倒称例,13、方国倒称例,14、文字侧书例,15、数字侧书例,16、一字析书例,17、行款错误例,18、左右横行例,119、追刻卜辞例,20、两史同贞例,21、先祖世次颠倒例:22、多辞左右错行例,23、一辞左右兼行例,14、兽骨卜辞对贞例,25、兽骨相间刻辞例,26、一辞分成两段例,27、正反面文字相倒例,28、同面文字倒正错综例。

  本文所列举的大多数例子都是正确的,对研究卜辞的文例、行款很有参考价值。

  但是,文中也有一些地方欠妥,例如:

  1、第8类疑字画图例,第114条卜辞举了《库》1988,认为该片卜辞“于‘妣’及‘子’后皆画图,盖以记录者失考,乃以画图以塞之也。”实际上,是“丁”字而不是圉,是“妣丁”、“子丁”。武丁时的“自组卜辞”常见将“丁”字写成圆圈状的。

  2、第13类方国倒称例,第150条卜辞,列举《佚》234,的“方夷”,查对原片,该辞应为“辛丑卜,丙逆方”,夷字应属另一行。

  3、第26类一辞分成两段例,所举的几条卜辞,如:《前》1.52.5、《续》3·7·4、《福》7等均应属两段卜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7 17:50 , Processed in 1.05221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