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sac.pku.edu.cn/structure/main_3/g/12.html 慈利楚简概述摘要 张春龙/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一、发现经过 1987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慈利县文管所对该县城关石板墓地进行了发掘,从其中的M36战国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发掘简报已经发表在《文物》1990年6期和《考古学报》1995年2期。1990年这批竹简运至长沙,由张春龙负责竹简的整理和保护工作。 二、M36概况 M36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一棺一椁,随葬陶器有鼎、敦、壶,漆木器有弓和瑟,青铜器则有鼎、剑、铎、镜、矛、铍和箭头等。 竹简放置在头箱北侧,压在漆尊和陶壶之间,据统计,残简共有4371枚,它们原来放置在竹笥当中。这些竹简中保存最长者36厘米,短者不足1厘米。竹简均较薄,一般厚l_2厘米,宽4_7厘米。经过辨认,共发现简头817个,另有头尾难辩者27件,但由于破损过于严重,已经无法观察楔口和编联情况。 据发掘报告,位于M36的右则一米处发现另一座墓葬M33,从其方向和随葬品来看,M36和M33是夫妻异穴合葬墓。从所出土的器物特征分析,墓葬的年代约在战国中期前段,墓主人的地位当是大夫一级。 三、关于慈利简 慈利简的书写特征和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以及包山楚简的风格一致,其内容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传世文献可资对勘的,如《国语·吴语》和《逸周书·大武》等,但残损严重,另一类是《管子》、《宁越子》等书的佚文或古佚书。慈利简的整理得到裘锡圭和李家浩先生的指导。 慈利简中的《国语·吴语》基本见于今本,但也有不见于今本者,所见史事包括黄池之盟和吴越争霸等。简本《逸周书·大武》有两种写本,一种字体方正,类似楷书,一种则结构随意,略显潦草。 简本和今本《大武》有差异,如《四库备要》本《逸周书·大武》开篇作“武有六制:政、攻、侵、伐、搏、战”,《北堂书钞》引《大武》则是“武有七制:一曰征、二曰攻、三曰侵、四曰伐、五曰阵、六曰战、七曰斗”,而简本则作“武有七制:征、攻、侵、伐、搏、战、斗”。 四、关于《国语》、《逸周书》及《宁越子》 慈利简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国语》抄本,《经典叙录》云:“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申传卫人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慈利简中《吴语》的发现,证明了《国语》在楚地的流传。铎椒当在战国前期,M36的墓主人或与之关系密切,或为其门人弟子。 慈利简中《逸周书·大武》篇的发现证明《逸周书》早己流传于世,而不必晚至汲冢的发现。今《逸周书》和《国语》的部分章节同出一墓,可证两书关系密切,或许两者原是一书而后世学者将其分开。 《汉书·艺文志》有《宁越子》一篇,属儒家,《隋书·经籍志》已失载。钱穆曾经考证宁越与李悝、吴起为同时代之人,M36年代在战国中期偏早,距离宁越的时代不远。虽然残存的简文极为有限,但仍不失为珍贵的史料。 (孙庆伟据原稿摘录,未经原作者审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