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CityofEmber

“清华简”研究初见成果:解读周文王遗言zz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 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子居的介绍!我想办法找来参考。

————————————————————————

《保训》篇的“詷”字,前面的朋友认为是中庸的意思。这让我想起了《君奭》篇的一句话“小子同未在位”,这个“同”想必应该就是“詷”,整句话应该解释为“在位的小子(成王)还不懂得治国的大道理。”不知妥否?

发表于 2009-5-2 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懂,这两个同有什么共性么?
发表于 2009-5-2 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起于先生的《尚书校释译论》1583页:吴闓生《大义》:“同末者,詷昧也。”盖承用其父汝纶《尚书故》:“‘同’,即《顾命》‘在后之詷’。‘末’,昧也。”小子詷昧者,周公自谦之词。……章炳麟《拾遗》云:“同即侗,《论语》‘侗而不愿’。孔云:‘未成器。’《淮南·天文训》:‘未者,昧也。’此谦言予小子侗昧,在位诸卿大夫乃无有谏我纠我者,无有勉我以所不及者。”

我并非赞成这一说法,只是提出来供讨论,不知是否正确,请指教,谢谢。

发表于 2009-5-2 0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是说“詷昧”,那跟中庸有什么关系?

并且,说“必受之以詷”、“在后之侗”,按“詷昧”理解难道能讲得通么?

发表于 2009-5-2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CityofEmber:
2009年04月13日 09:54 来源:光明日报
  周文王遗言

  李学勤 
······
  第一件史事是关于舜的,文王说:“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这段话讲的是舜怎样求取中道。由于舜出身民间,能够自我省察,不与百姓的愿求违背,他在朝廷内外施政,总是设身处地,从正反两面考虑,将事情做好。这使我们想到子思所作《中庸》所载孔子的话:“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近期首都师范大学黄天树教授有《说甲骨文中的“阴”和“阳”》论文,论证“殷人已能定方位、辨阴阳,有了阴阳的观念”(见《黄天树古文字论集》),所以文王提到“阴阳”并不奇怪。如果考虑到文王与《周易》的关系,更使我们产生不少联想。

  第二件史事是关于微的。微即上甲,是商汤的六世祖。文王说:“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迺归中于河。”这里讲的是上甲微为其父王亥复仇。王亥与上甲都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在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等学者从《周易》、《山海经》、《纪年》等文献中钩稽出这段久已湮没的史迹:商人的首领王亥曾率牛车到有易地方贸易,有易之君绵臣设下阴谋,将王亥杀害,夺取了牛车。后来王亥之子上甲与河伯联合,战胜有易,诛杀了绵臣。

  周文王所说微的“假中”,是什么意思还需推敲,但按《保训》,微由此把“中”“传贻子孙,至于成汤”,于是汤得有天下。和上面讲的舜一样,“中”的观念起了重要作用,这是《保训》篇反复强调的。

  大家都熟悉,《论语·尧曰》载尧命舜:“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并云:“舜亦以命禹。”这与《保训》周文王所说有所不同,不过孔子确实重视中道,其孙子思所作《中庸》就引述了孔子有关的话,然后做了专门的发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把“中”提高到哲理的高度上来阐述,同时与“和”的观念沟通结合,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如何,《保训》的思想与儒学有共通之处,很值得探索研究。

  谈到这里,自然难免牵涉到宋儒的“道统”论。朱子撰《中庸章句》,序的开首即讲“道统”,他说:“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朱子说的舜授禹之言,见于东晋以下流传的《尚书·大禹谟》,号称“十六字心传”,阎若璩等已经明辨其伪。现在看《保训》篇文,似乎尧舜以来确有“中”的传授,相信会引起各方面的兴趣。《保训》简的图片和释文,不久也会公布,供大家研究。

 

http://chinanews.com.cn/cul/news/2009/04-13/1642661.shtml

</DIV>
[此主题已被 一上示三王 在 2009-4-13 17:34:30 编辑过]


李学勤在此言“中”有误,

“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害,迺归中于河。

在此两处说“中”,这里的“中”是“表”、是“仗”、是權力的象徵,是名词,是实物。在文王当时所说的“中”字与后人所说的“中庸之道”没有关系。对此,可以参看http://www.zgxqs.cn/bbs/viewthread.php?tid=7254&extra=page=1

[此主题已被 秦伊人 在 2009-5-2 15:26:52 编辑过]

发表于 2009-5-3 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原政权没有以“仗”为权力象征的,以钺为多,巴蜀文化才有黄金杖等权杖。

我赞成“中”是指“表”,表即是立杆测影用的仪器,也即是史官手里所持的“微型中杆”。

观天测影代表着巫术神职权力,也进一步代表了神授的君权。

推测反映了尧舜、上甲微、河伯、有易争夺神权,树立自己的政治神圣性的历史情景。

只是被战国人给“儒家化”了。

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发表于 2009-5-3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看法,这个中是代表权力,而且是宗主国,部落联盟大头领之类的至高权力象征之物。就跟后世的传国玉玺一样。

发表于 2009-5-3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这个中是由首席大巫师之类的人举行仪式转交,有点类似欧洲中世纪的教皇为国王加冕。

舜极有威望,得到大家拥戴,推举为尧的继承人。首席大巫师通过仪式获得上天认可将代表权力象征的中传给舜。舜,认为尧还在位,不愿意立即取代他,仍维持臣子的本分。舜上任后做的很好,尧赞许他,将实际权力都转交给他,授予重则.

业余之人瞎猜,博大家一笑

 

发表于 2009-6-27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偶那篇稿子也说“中”是指“最高统治权力”(来源于一本硕士论文的推论),和上面的“作册梦”、“业余老王”等人的说法极类似,但偶确实不是直接抄诸位滴噢

而且偶的论证,是从最高军事指挥权力引申过渡到最高统治权力(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权的领导,也是以军事首长制为基础的),===即:先有军事首长和军事首长制,然后才有“王”(指挥军事的人)和国家政权的领导人(从军事首长转化过来的政治领导人);

唉!总之是:

偶总是认为,高人们讨论的问题,可信的部分就应该作为进一步讨论的基础吧?比如,李先生的讨论,提到儒家的“中道”思想;而且,“允执厥中”这么明显的文句,总不至于楞说不晓得吧?总不至于认为毫无关系吧?可再看后续的说法(包括偶的),都撇开啦

发表于 2009-6-27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居先生对“宋明理学”似乎成见颇深,好像是谁提就和谁急~~~

不过,宋人的见识在某些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这点恐不用偶来证明吧?比如朱熹,许多说法以理揆之,今人仍有不可及处。

再如对“道统”的说法,虽然不一定符合历史实际,但毕竟代表了一种历史认识论:三代之英,谁的德行高,谁就可以作天下之共主,就可以成为天子、帝王;(道统与政统合一,得道统者即有政统,有政治统治权力,孟子所谓的“得道者多助”;)而孔子及其以后,称帝称王的,不再看这些人的德行如何,而是看军事力量的高低,但“民心”的因素还是起着作用的;(所谓道统与政统分离)。

孟子:「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天爵即道統,人爵即政統。】

儒家所谓“求之不得,反求诸己”——修养个人的道德学问(内圣),以求治理天下(外王);只要把个人自身的修养提高了,三代之英的时候,确实是有德者即可有天下;但自孔子以后,确实不是这样了呀?有高官厚禄爵位,掌握天下治理权力者,不再是德行很高的人;而掌握“道”的知识阶层,“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得到官位爵禄后,就不再修养道德;这些难道不是反映了历史的一个侧面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1 23:16 , Processed in 1.06084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