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云间

小疤十三(读侯乃峰先生《吴命先王大姬考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山兄是山东好汉,我在历城游荡了四年,吃的是山东面粉,

喝的是泉城的水,也算有点山东血性。所以,非常高兴与兄台商榷。

论坛有时候本真一些,所以我发帖的时候也是天马行空,不会象正式文章那般反复推敲,即打即发。

尤其上面讲昭王,其实跟吴命根本没关系,还有仅此一例等等,胡诌了去。徒增笑料。

吴命里有楚人为不道,不思其先君之臣事先王。

个人主张用同篇字词之例,来解决篇内问题,这点东山兄上引字图采用的方式,也是同样的做法。

楚先君臣事先王,如果加上鬻熊,那就要文武成康。

同篇词例是这样,所以个人以为先王首先是笼统称呼。先王指武王,也是文献某些篇章中所特定的。

而且是先王以元女,这样的语境结构出现的。所以个人意见,不可以简单将先王以元女

直接与先王姑姊相比附。正如东山兄笑话所提出的,这应该就是兄的困惑所在。

基于这个伦理困惑,你是找到了一个字形支持,同时将先王元女结合一处。而且还有姑在吴越方言中的特殊所在,

提出了一个解决答案。但这和先王以元女的语境结构差了远去。

吴诸侯,对于大宗,也称先王。这点不会有误。

我其实昨天也在考虑,先人、先君、先王,然后缀以具体称谓,太姬是具体称谓吧。

先王姑姊,为啥就不能等同于先人、先君、先王呢。王姑姊,为啥就不能是王父那般的称谓呢?

我也有类似的困惑,所以与兄商榷,共同探索吧。

致礼

 

[此主题已被 云间 在 2010-10-29 10:49:46 编辑过]

发表于 2010-10-29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來又出了個新意見,就是:“王姑姊”連讀,前面的“先”作為限定詞,呵呵~

发表于 2010-10-29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宋文 释“姑姊”,解“王”为吴王,都应是正确的。唯“姑姊”有不同理解(“姑姊就是姑或姊、非姑即姊”),这确实是个值得再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宋说所引《左传》等文献记载自无问题,但所引孔疏,认识上就或许有偏差了。引文如下:

       《釋親》云:“父之姊妹曰姑。”樊光曰:“《春秋傳》云‘姑姊妹’,然則古人謂姑爲姑姊妹。蓋父之姊爲姑姊,父之妹爲姑妹。”《列女傳》:“梁有節姑妹,入火而救兄子。”是謂父妹爲姑妹也。後人從省,故單稱爲姑也。古人稱祖父,近世單稱祖,亦此類也。

        孔以“姑姊”之称谓早而“姑”之称谓晚,证之金文就有问题。西周或春秋初年之復公子伯舍簋(《集成》4011、4012、4013)“作我姑邓孟媿媵簋”,因作器者为男性,此“姑”当为其姑姑;又伯庶父簋(《集成》3983)乃伯庶父为其“王姑凡姜”所作,《首阳吉金》著录之应侯视工簋,年代明确为西周,亦为应侯为其“王姑单姬”所作,李学勤先生解“王”为“皇”,可从。这都说明,西周即以“姑”称姑姑,未见“姑姊”,是“姑姊”可能为较晚时期的称呼,至少不比“姑”早。至于孔疏云“古人稱祖父,近世單稱祖”之误,无需赘述。

    至于对“姑姊”的理解,还需进一步考虑。宋说有其道理,但亦有难解之处。文献中周王所称之“伯父”、“叔父”、“伯舅”尽管是具体的人,但实际却是一种泛称,历任周王多如此称呼历代诸侯,因此称呼者可以为时王,被称呼者可以是时任诸侯,也可能是先侯。但太姬这个人物太具体,若“姑姊”作为整体称呼,就类似于《左传》襄公十四年周灵王赐命齐灵公时所称之“伯舅太公”,既是“尊称”,时王即可称之,未必言先王,称“先王姑姊”就有点难以理解。但若主“姑姊就是姑或姊、非姑即姊”,太过具体,吴既为“太王之昭”,其先王且有太姬之长辈,能否用“姑姊”统称,也有疑问。

   

发表于 2010-10-29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属于我对yihai老师观点的误解,以为yihai老师认为先王为吴王,实在是大谬。现在明白了,应该就不乱了。我思维有点乱,未细读吴命,现仔细看过,先王当指周王无疑。孤陋寡闻,也未仔细拜读各位观点,实在不该乱讲,以后引以为戒。另,宋文只是引原整理者之言,对王并未明确论之,上说也属诬言。

[此主题已被 淄泷 在 2010-10-29 16:05:32 编辑过]

发表于 2010-10-30 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说是建立在把“姑姊”释读为“姑婡(娌)”基础上的——

——此說是初稿所有,當時考慮不周,自知其非,所以修訂稿改成先說“先王”,再說“姑婡”了。

    因為傳世典籍中,只要出現具體的人物“大姬”,則同時出現的“先王”,必為實際指“周武王”無疑(此點無一例外);所以,修訂稿中在承認“先王”多為虛指的情況下,又說明:

    如此一来,“先王”一词在文献中本为泛指通指之称,在《吴命》篇此处简文中,因为有了与“大姬”的这层关系,就成了专指特指之称,而变为专指周武王了。

(如果相互套近乎,說到“大姬”了,再說及“先王”,則無論從何種角度考慮,“先王”都應變成實指“周武王”。哪位如果能找出例外,在下自當承認前說為無稽之談~~)

发表于 2010-11-10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文中的例子難道能比《吳命》本篇更強些嚒?

(金文中原釋作從女從𠦪之字,後學者改釋為從女從棗,讀為曹姓之曹;那個字上部字形與此字也是很像的哦~~~很像的字難道能比完全符合更為强證嚒?)

——再加一句(關於虛指實指的):

    我們即便從宋先生之說:1、釋讀為“姑姊”;2、“先王”无论是指吴还是指周,似都应理解为一种虚泛之称,而不必指实为某王。

    可是,難道諸位沒好好想想,理理其中的關係?這兩種意見根本上是矛盾的、不合乎邏輯的啊?

    “姑姊”作為一種親屬稱呼,好像沒有作為虛指之例的吧?某位(虛指的)“先王”之“姑姊”,那這裡的“先王”不還是實指“周康王”(或者吳國的某位“先王”)嚒?這不還是將“先王”看作是實指的嚒?既然同樣是實指,爲什麽簡文不提及與“大姬”關係最近的“周武王”而要提及“周康王”呢?哪位能從文獻中找出這樣的例子來嚒?沒有啊!這不就完了嚒。(=那以這樣的邏輯來爭論實指虛指還有何意義呢?

    歸根到底一句話:既然承認“大姬”是實指一個具體的人,則“先王”必為實指“周武王”,兩個詞中間的那兩個字如何釋讀,諸位長腦袋的就自己看著辦吧~~~

———還是就此打住吧,實在是沒時間。當年俺將備課的時間用來與一位根本沒搞明白俺想說什麽的“大人物”爭論(當時俺的思路也確實有些亂不過現在有點釐清了),結果課都沒備完,搞得自己通宵了很長一段時間,仔細想來實在得不償失~~~~~~】

发表于 2010-11-10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山铎:

    歸根到底一句話:既然承認“大姬”是實指一個具體的人,則“先王”必為實指“周武王”,兩個詞中間的那兩個字如何釋讀,諸位長腦袋的就自己看著辦吧~~~

———還是就此打住吧,實在是沒時間。當年俺將備課的時間用來與一位根本沒搞明白俺想說什麽的“大人物”爭論(當時俺的思路也確實有些亂不過現在有點釐清了),結果課都沒備完,搞得自己通宵了很長一段時間,仔細想來實在得不償失~~~~~~】

我认为东山铎这种讨论问题的态度大有问题。

这篇稿子是送我评审的,我虽然不同意其主要意见,但觉得在《中国史研究》上发表不易,还是刊登出来供大家参考。兹将当时的评审意见附下:

上博简《吴命》是一篇重要的出土先秦文献,其性质正如《考辨》一文所说,是一篇吴国的外交辞令。其中“先王姑婡大姬”句,资料整理者有些误释误解,给准确理解这篇文献造成了一些不便。《考辨》一文在正确释字的基础上,分析了原整理者理解中的不合理之处,分别考辨了“大姬”、“先王”、“姑婡”的含义,其中“大姬”是指胡公满之配、“先王”指周武王而言,这两点均十分可信;而取现代方言“姑娌”一词与“姑婡”对读,指出此是“女儿”、“姑娘”之义,也能别出新意,令人耳目一新。总之,《考辨》一文对“先王姑婡大姬”句的理解准确,考辨缜密,是一篇好文章,对理解《吴命》篇以及相关先秦史事都有重要的价值。因简帛研究有一定的时效性,建议尽快发表此文。不足之处,行文过于细密,可以再稍加斟酌提炼。

其中“正确释字”乃是希望该文能够发表的措辞需要。在此声明:我不同意“婡”字考释。此字原篆的声符,在战国古文字中有将近10个来源,盼有学者写文章能整理清楚。

发表于 2010-11-10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荀子•子道》: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於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風,則不可涉也,非維下流水多邪?今汝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汝矣!由!"子路趨而出,改服而入,蓋猶若也。孔子曰:"志之,吾語汝。奮于言者華,奮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

《韓詩外傳》卷三:傳曰:子路盛服以見孔子,孔子曰:“由,疏疏者何也?昔者江於濆,其始出也,不足濫觴,及其至乎江之津也,不方舟,不避風,不可渡也,非其眾川之多歟?今汝衣服其盛,顏色充滿,天下有誰加汝哉!”子路趨出,改服而入,蓋攝如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語汝。夫慎於言者不嘩,慎于行者不伐,色知而有長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言之要也;能之為能之,不能為不能,行之要也。言要則知,行要則仁。既知且仁,又何加哉!”

《說苑•雜言》:子路盛服而見孔子,孔子曰:“由,是襜襜者何也?昔者江水出於岷山,其始也,大足以濫觴,及至江之津也,不方舟,不避風,不可渡也,非唯下流眾川之多乎?今若衣服甚盛,顏色充盈,天下誰肯加若者哉!”子路趨而出,改服而入,蓋自如也。孔子曰:“由記之,吾語若。賁于言者,華也;奮于行者,伐也;夫色智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言之要也;能之為能,不能為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要則仁。既知且仁,夫有何加矣哉!由!”

发表于 2010-11-11 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謝戰國先生提醒,可能俺的話說得有些過頭了~~

不過這也不是針對某個人,實在是當時偶然有感而發~

當年和俺爭論是否“姑緐”的那位,到最後給大夥整出個“楚帛書甲乙對照本”來,每每想來,都為之絕倒……

——如果那位現在還參加進來,也許就更熱鬧了;但想想自己花了那麼多時間與其爭論那種不值一辯的小問題,始終有一種受人愚弄的感覺;那位一口一個“古文字”,那陣勢不由不讓人肅然起敬,結果快到俺耗不起時間都要自認失敗的時候,自己萎了,那就別怨俺捏吧他嘍~

——再澄清一點:說《吳命》是吳國外交辭令的匯編,最早應該是單育辰先生的說法。俺雖然提到,因為最早出現在摘要部份,不方便出注;且此點與所要討論的問題關係不是很直接,所以沒有詳細注明;於此再次重申一下(在武大簡帛網上俺曾發帖說過這點)~~~

[此主题已被 东山铎 在 2010-11-10 16:59:20 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4 10:00 , Processed in 1.06455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