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網貼中(簡帛網,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371&page=5),我們對《墨子·備城門》“則民〈亦〉不宜上矣”之“宜”、《管子·九變》“守戰至死而不德其上者,有數以至焉”之“德”的理解發表過看法,主要根據《守邊勸農疏》“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親戚而利其財也”那段話,以為當從“德”作解,不過《管子·小問》“則民必死而不我欺也”則被我們認為敘述結構與前二者不同,而排除在外。
後經過考慮,覺得《守邊勸農疏》的“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親戚而利其財也”,所謂“德上”當是感激在上者,是所謂守戰者的目的。而《墨子·備城門》“則民〈亦〉不宜上矣”之“宜”、《管子·九變》“守戰至死而不德其上者,有數以至焉”之“德”,依據鄔先生理解,本當表達的是如《管子·小問》“則民必死而不我欺也”之“欺”,是士卒對上者的態度,似乎不能牽合為一,二者貌合神離。
鄔先生將“宜”、“德”與“欺”對應理解仍當可取,不過此二字恐當是“意”之誤字(“惪”、“意”形近易致訛,如《春秋繁露·山川頌》“惟善之意”之“意”即“惪”之誤,見孫詒讓《札迻》卷二,中華書局1989年,42頁;又如《漢書·王子侯表》“侯安意嗣”之“意”也是“惪”之誤,《讀書雜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496頁),“意”是猜度、疑忌之意(《讀書雜志》,1900—1902頁),與“欺”之不信詞義上恰成對應關係。這樣看《孫子·九地》“死焉不得”之“得”,大概也是本作“意”的,後誤為“惪”而又改為“得”,遂不能解。
有關“忠信”語句的理解,雖然我們也做出一些解釋,但不能排除《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心不置”、《荀子·哀公》“心不德”之“德”也本作“意”的理解,因為《長短經·文上》、《皇王大紀》卷六九皆作“心不忌”,如將“忌”理解為猜忌、疑忌,則恰與“意”構成了對應關係。至於《孔子家語·五儀解》的“心不怨”,仍推測是因作“德”的版本,或以為不能解而改為“德”之反即“怨”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