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子居

《北京图书馆藏甲骨文书籍提要》文本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228、汉语古文字字形表

  徐中舒主编,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编写组编。1980年。8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线装,三册。

  目次包括:徐中舒作序,凡例,正文一至十四卷,附录:检字表、引用参考书目。

  本表的编写是为编纂《汉语大字典》而作的准工作。

  本字表的甲骨文、金文字的取材,主要参考《甲骨文编》:《金文编》,保留其中所有不同的典型形体。本表所收的古文字以音义明确的为限,共收列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的字头约三千个。《说文》所有的,以小篆为字头;无的,则写成楷书并注明所见之字书;不识者一律不收。各家考释有分歧的,斟酌情况择善而从。古文字中,凡最初一个形体而有几种用法,后演化为几个字的;或先只有假借,后来才有专字的,参照《金文编》等书成例,采取重见办法。字表分三栏排列,次序为殷、西周、春秋战国。字形排列,即有形体演变的对应关系,又依时代先后为序,不受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及其他种类的限制。对甲骨文、金文的断代,主要根据董作宾、郭沫若的说法,也参照其他一些专著。表中选用的古文字字体约一万多个,绝大多数从原拓本或原件照片上摹取;有些字由于版面的需要,而放大或缩小。

  本字表是继《甲骨文编》、《金文编》之后,与《古文字类编》同年出版的一部古文字大型工具书。

  不足处是,(1)有些字所选的形体不够典型,如吉、叀、辛、庚、酉、彲、贞、祖等字。(2)字表前末列目录,同时,字表上虽标出卷数,但在检字表中末注出,仅标页号,查找不便。(3)字表中选用的甲骨文、金文虽然标明出处与器名,但未进一步注明期别。(4)书后附的引用参考书目,仅列书名,作者及一部分书的简目,未注明出版单位与年份。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229、古文字类编

  高明著。1980年11月中华书局出版,十六开本,一册。

  目次包括:作者自序,凡例,第一编:古文字,第二编:合体文字,第三编:徽号文字,引书目录,引器目录,检字索引。

  本书是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考业讲授古文字的讲义中的第二章——古文字表。原表仅有甲骨文、两周金文及秦代小篆三栏字表,以单字计不足一千。由于收字太少,又缺战国部分,经补充作者扩展为三编,即:

  第一编,古文字;由原来三栏改为四栏。增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石刻、竹简、帛书、载书、符节、金印、陶器及泉货等。增收的文字相当旧字表的五倍。以单字计共三千零五十六字,连同异体、重文等,共计一万七千零五种形体。

  第二编,合体文字:收甲骨文、金文及战国时代的其他文书,分三栏,收三百零四种,连同重文等共计五百三十六种形体。

  第三编,徽号文字:分甲骨文、金文二栏,共五百九十八种,连同重文共计九百四十二种形体。

  本书字序是按时代先后编排。如甲骨文,除将子、午、師组归第一期外,其他按董作宾的五期划分时代。金文分期,由于学术界分歧较大,作者按照求同存异的原则,将西周的铜器分为早中、晚三期,即自武王至昭王为早期;穆王至夷王为中期;厉王至幽王为晚期。至于东周,则只分为春秋、战国两大阶段。

  所收之字,或放大,或缩小,皆为摹录,不失原形。每字之下附有小字简注,说明其出处和时代。

  所收之字,以现在认识的古文字为主,一般都可在古文字书中找到。凡不识之字,虽经学者考释但尚未公认者,暂不收录。

  本书所收以同文异体为主,凡时代同而字体异者皆收。但每种形体只收一个,不录重形。时代不同而形体相似者则兼收,一般不收同时相重之字形。

  凡一字多义,都以本义或最早的古义为主。对同源异字,为说明它们的共生关系,一般排在同一栏内并加为说明。

  本书的检字索引,单字按笔画多少而分先后,笔画同者又将同傍字编在一起。

  本书将古文字汇集在一起,分类编次,有些字也有作者自己的见解,对学习古文字,尤其是对了解从甲骨文、金文至战国时代的各种文字的发展过程起着引导作用,是继《甲骨文编》、《续甲骨文编》及《金文编》之后,与《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同年出版的一部较全面的古文字工具书。

  不足处是:字序既然按时代先后编次,但有些字的选材上不够典型。所收之字,按原形进行摹录,但有些字由于放大及缩小而有所失真。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其它

  230、五十日梦痕录

  罗振玉著。1915年(民国四年)雪堂丛深本,线装,一册。

  全书包括:自序、正文。

  作者于辛亥革命后流亡日本,1915年2月下旬回国后五十多天,曾到上海、徐州、曲阜、安阳、洛阳等地,本书是他1915年2月24日至4月17日的日记。

  本书在三月三十日记述了殷墟地势及龟甲出土的情况。“三十日已深抵彰德……至小屯,其地在郡城之西北五里,东西北三面洹水环焉。《彰德府志》以此为河直甲城,宋人《考古图》载古礼器之出于河直甲城者不少,殆即此处。近十余年间龟甲的兽骨悉出于此。询之土人,出甲骨之地约四十余亩,因往履其地,则甲骨之无字者,田中累累皆是。拾得古兽角一,甲骨盈数掬。其地种麦及棉,乡人每为刈棉后即事发掘,其穴深者二丈许,掘后即填之,复种植焉。所出之物,骨甲以外,蜃壳至多,与甲骨等,往岁所未知也。古兽角亦至多,其角非今世所有。”

  这些记载,可供研究甲骨资料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231、安阳发掘报告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一,十六开本,共四期(四册)。第一期,1929年(民国十八年)出版,第二期,1930年(民国十九年)出版,第三期,1931年(民国二十年)出版,第四期。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6月出版。

  四期共发表殷墟发掘报告八篇,研究文章与甲骨文资料等二十三篇,其中较重要的有关甲骨文的研究文章,如《大龟四版考释》、《商代龟卜之推测》、《释后冈出土的一片卜辞》等,已分别作单篇介绍,在此只介绍几篇较重要的发掘报告。

  《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试掘安阳小屯报告书》,董作宾著,载第一期。此篇叙述殷墟第一次发掘的情况。这次发掘时间是1928年1O月13日至31日,历时十八天。地点小屯村北及村中,获甲骨资料七百八十四片,古器物十余种。

  《十八年秋工作之经过及其重要发现》,李济著,载第二期。此篇介绍第三次殷墟发掘的经过。时间是1929年10月7日至21日,11月15日至12月12日,前后两次共四十二天。地点在小屯村北及村西北,所获甚丰,得甲骨资料二千七百四十二片,及铜器、陶器、石器、骨器等。

  《安阳最近发掘报告及六次工作之总估计》,李济著,载第四期。此篇叙述第四、五、六次发掘之经过,并对1928年以来的六次发掘作一总的估计。第四次发掘时间是1931年3月21日至5月11日,地点小屯村北及四盘磨,获甲骨资料七百八十一片,及铜器、陶器、石器、骨器、蚌器二百余箱。此次还在后冈发现一片甲骨文,可知殷墟之范围不限于小屯村。第五次发掘在1931年11月7日至12月19日,地点小屯村北、村内及后冈,获甲骨资料三百八十一片。第六次发掘在1932年4月1日至5月31日,地点小屯村北、王裕口、霍家小庄及侯家庄,得甲骨一片。

  《后冈发掘小记》,梁思永著,载第四期。后冈发掘计两次,第一次是1931年4月16日至5月12日,第二次是1931年11、月10日至12月14日。本文叙述了后冈遗址两次发掘的经过,地层、建筑的遗留,几种文化遗物。本文主要是阐明了后冈遗址的地层关系,即上层是殷文化,中层是龙山文化,下层是仰韶文化,也即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早于殷文化。

  上述的报告,叙述了殷墟遗址的发掘经过,地层关系,遗迹、遗物,甲骨资料的出土情况,为是研究甲骨文及殷代历史应读的书。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232、殷契余论

  郭沫若著。1933年12月,收入《古代铭刻汇考》,日本东京文求堂书店石印本。

  全书收论文九篇,篇名如下:一、殷奭拾遗,二、申论芍甲,三、断片缀合八例,四、残辞互足二例,五、缺刻横画二例,六,易日例,七、镘黾解,八、解面卣,九、宰丰骨刻辞,后附《周代彝铭进化观》一篇。

  在《殷奭拾遗》一文中,作者增补了殷妣之名——仲丁之配妣己,祖辛之配妣甲,祖丁之配妣庚、妣甲。

  《易日例》一文,列举了九片甲骨。作者谓,“易日’与启雨雾同见于一片或同卜于一辞,其为关于天象之事无疑。准此以求之,余谓易乃晹之借字。《说文》:‘晹,日覆云,暂见也,从日易声。’是则‘易日’犹言阴日矣。卜雨、卜风、卜启、卜雾均有之,卜阴之事亦应有”。这些看法,均是可取的。

  本书也有一些地方欠妥,如:《申论芍甲》一文,释“羌”为“狗”,把羌甲隶定为芍甲。

  又,1934年5月,作者又写成四篇有关甲骨的论文,载《古代铭刻汇考续编》中。篇名为:(一)骨臼刻辞之一考察,(二)释七十,(三)释亢黄,(四)释:勿物。

  在《骨臼刻辞》一文中,作者谓:“卜辞帚字均是妇省,帚某乃殷王之妃嫔世妇之属”;“卜骨之用牛胛者,每用毕二骨则合对一勺,积得若干勺(数无过廿)者,由王或王之代理加为省视而封存之,陪观之大卜或大史于骨臼刻记日期、省视者及勺数等为醒目”;“凡书妇某及刻辞骨臼之例均武丁时物”。

  《释勿物》一文中,释勿为黍之初文,“黍,耕也,此字从刀。其点乃象起土之形。”

  上述看法,均有独到之处。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233、甲骨文字理惑

  徐英著。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7月,安徽出版部代售。又,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2月中华书局石印本,线装,一册。

  作者步章太炎之后尘,认为甲骨文非殷代遗物。书中先是列出二十二证,以明其说,然后又从甲骨文字形上分析,进一步指出甲骨文是伪物。作者的这种看法是十分错误的。

  对本书的评论,有陈庚:《评甲骨文字理惑》,载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2月4日天津《大公报》,图书副刊168期。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234、洹洛访古记

  罗振常著。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上海蟫隐庐石印本,线装,二册。

  第一册,卷上,包括:序、正文,第二册,卷下,包括正文、正误。

  本书中,作者记述了1911年(宣统三年)阴历二月十七日至四月初二,与范恒轩奉罗振玉之命到安阳采购甲骨的详细经过。此行共购得甲骨一万三千多片。过去,古董商只注意收买大片的甲骨,此次则大片、及小片的有字甲骨均收购,所以收获较大。如:得到一些帝乙、帝辛时的小片龟甲,这对以后研究帝乙、帝辛时的周祭,是很好的资料。除了收购甲骨外,罗氏还收集了不少商人所摒弃的古物,如:石磬、嵌松绿石的铜戈残部,玉器、骨器,象牙器、贝壳、兽骨等等。后来,罗振玉把这些古物收进《殷墟古器物图录》中。

  本书除文字外,还有插图十四幅。包括殷墟地形图、玉琯、石磬、石刀、石斧、石凿、骨铤等器物的草图。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235、殷墟书契续编校记

  曾毅公编著。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汇编之一;又,单行本,线装,一册。

  全书包括:序例,附影卷一至卷五,再试,勘误表。

  作者在序中谓,《殷虚书契续编》一书的拓本大多数已见著录,新材料仅占少部分。故“录其重见于各书者,表示出之,后之引用是书者可知其源之所自出,或可省翻检劳乎!”

  作者据以下各书校对《续编》:《铁云藏龟》、《铁云藏龟之余》《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簠室殷契征文》、《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后编》、《殷契佚存》、《卜辞通纂》、《凡将斋殷虚文字》(未印行)、《北京大学国学门藏殷虚文字》(未印行)。

  本书是列表校勘,表分为页、片、重见、附记四项。前二项是《续编》之页数、片号。重见一项,即指出该片在哪些著录中重出,标明书名、页码及片号。附记包括。1、在《续编》一书中重出之片,2、在其他著录(绝大多数是《簠》)重出时所剪去或涂去之字,3、可拼合之片号。

  《编者再识》中总结了校对的结果,说:“《殷虚书契续编》六卷计收墨本二千零十六片,除重出七十五片,三见一片,实收墨本一千九百四十片。所收已见著录者有《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约六百片《戬寿》收六百五十三片,本书只六十六片未载),《簠室殷契征文》约六百片,《铁云藏龟之余》三十八片《余》收四十片,本书只二片未载),所收几尽三书之全。其他见于《殷契佚存》者约百片,《铁云藏龟》、《殷虚书契前、后编》、《卜辞通纂》等书约二百片。而北大凡将斋所藏除《佚存》、《通纂》所已收不计外,散见于他书中者亦若干片。其末见著录者约六百片,仅占全书四分之一而羡。”

  本书条理清楚,便于翻检,直至今天,仍然是一本有用的工具书,特别是对我们利用《续》、《戬》、《簠》等书的材料,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对本书的评论,有孙海波:《评殷墟书契续编校记》,载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1月《中和》一卷一期;

  胡厚宣:《读曾毅公君〈殷虚书契续编校记》,载1940年(民国三十年)10月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责善半月刊》二卷十五期;又,收入《商史论丛》初集第四册。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236、甲骨文辨证(上卷)

  金祖同著。1941年(民国三十年)11月,影印本,线装,一册。

  全书包括:郭沫若序,章炳麟致著者书信四札,马叙伦跋,著者跋。

  章炳麟在第一、二两封信中,有时主张甲骨是伪刻,有时对甲骨之真伪又持怀疑态度。他谓刘铁云所得之物“殆北宋祥符天书之类耳。”又谓“甲骨之为物,真伪尚不可知,其释文则更无论也。”在第三封信中则谓,“龟甲且勿论真伪。即是真物,
所著占繇不过睛雨弋获诸杂事,何足以补商史。”极力贬低甲骨文作为商代重要史料之价值。

  郭、马、金三人不同意章氏的看法,并对他的观点进行批评。如郭沫若在序中指出:“章太炎先生之蔽,在乎尽信古书。一若于经史字书有征者则无不可信,反之则无一可信。”他还进一步指出:许氏之《说文》乃文字学之源。并非文字之源。识字通常有赖于师弟之传授,有赖于字书之检阅,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对“古文奇字不见于字书虽无于典献,苟非只字单文率可繇客观之论证,参验互雠而得。”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237、殷墟——奴隶社会的一个缩影

  河南省安阳市文化局著。1976年8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三十二开本,一册。

  目次包括:绪言,一、商代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对立,二、商代奴隶主专政的国家,三、商代奴隶社会的生产发展,四、商代奴隶社会中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动动之间的对立,五、商代奴隶们的反抗斗争和商王朝的灭亡,六、结束语。

  这是一本通俗读物。作者主要依据安阳殷墟出土的,尤其近年来考古发掘的材料,包括甲骨文字资料,来阐述商代从盘庚至纣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面貌,说明商代是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7 15:46 , Processed in 1.06396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