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CityofEmber

“清华简”研究初见成果:解读周文王遗言zz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4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劉兄之說有理~

但趙先生的意見也是能講通的:軒轅傳寶,他的寶貝多啊,所以傳給的人也多,理解爲:每當他傳給一個人寶貝的時候,都必定要連“詷”一起傳給那個人,也是能講通的;這就相當於說:授人以魚,同時也授之以漁的意思~~~

而且,後面的兩個例子都是具體的人,所以由此他將此處也看作具體的人啦~

——當然,分辨此處是否爲總括性的一句話的關鍵是看隨後的文字是否也是講一件具體的事。但從後面兩個具體的事例都與“中”有關來看,而此句似乎未提及“中”(兩位先生文中都沒提及,猜想可能是沒有),所以此句爲總括性話語的可能性更高,則李先生及劉兄對文意的理解可取~

很想知道那個釋爲“夗”的字啥模樣?

[此主题已被 东山铎 在 2009-4-14 9:53:37 编辑过]

发表于 2009-4-14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這個“詷”不會就是“中庸”的“庸”吧?

《周易》中的“用六”、“用九”,帛書本就寫作從“同”聲的“迵”字~

孔子“中庸”之說,可謂源遠流長嘍~~~吼吼吼~~~

发表于 2009-4-14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庸章句序》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从事于斯,无少闲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着,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

  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则去圣远而异端起矣。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盖其忧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切;其虑之也远,故其说之也详。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之谓也;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其曰“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世之相后,千有余年,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自是而又再传以得孟氏,为能推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则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语文字之闲,而异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然而尚幸此书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得有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盖子思之功于是为大,而微程夫子,则亦莫能因其语而得其心也。惜乎!其所以为说者不传,而凡石氏之所辑录,仅出于其门人之所记,是以大义虽明,而微言未析。至其门人所自为说,则虽颇详尽而多所发明,然倍其师说而淫于老佛者,亦有之矣。

发表于 2009-4-14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猜想孔子當時提倡“中庸”之說,就是因為他看到了當時與清華簡此篇類似的文字(很可能就是此篇)~~~
发表于 2009-4-14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庸”之道傳述久遠 ,淵源有自,必不是孔子自己的發明創造(孔夫子自謂述而不作嚒,見《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程子雖謂之爲孔門心法,但此心法之源頭必遠在孔子之前~~~祇是因為《尚書》此篇佚失,故後之儒者不得其源,難以索解~~~

发表于 2009-4-14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山铎:
        猜想孔子當時提倡“中庸”之說,就是因為他看到了當時與清華簡此篇類似的文字(很可能就是此篇)~~~

所以就跟东山兄一样越想越歪了?哈哈

发表于 2009-4-14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必受之以詷、在夏后之詷

詷更象是颂或诵,《用曰》里的用

[此主题已被 子居 在 2009-4-14 11:15:56 编辑过]

发表于 2009-4-14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歪乎哉?不歪也~

——那个“用曰”的“用”也顺便读为“庸 ”吧,就象程子的解释“庸者,天下之定理”,解释为“定理”也很通顺呀?《用曰》篇所说的不正是那些大道理麽?可能当时的作者就把其中的内容作“定理”看待滴~~~

这就相当于后世人写文章呀说话呀,为了表明自己所说的是可信,先来这么一句“古人云”、“俗话说的好”、“谚云”、“子曰”、“诗云”、“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等等~~~

发表于 2009-4-14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按东山兄这么解释的话,就该是“庸曰”

这话难道是刘罗锅说的么?

程子啥时候的,他说的话也能算数么?

发表于 2009-4-14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趙先生的意見也是能講通的:軒轅傳寶,他的寶貝多啊,所以傳給的人也多,理解爲:每當他傳給一個人寶貝的時候,都必定要連“詷”一起傳給那個人,也是能講通的;這就相當於說:授人以魚,同時也授之以漁的意思~~~

 

那大概就是拿“桶”來裝寶貝的吧,所以才會和寶貝一起送人。哈哈。

[此主题已被 遊客 在 2009-4-14 12:04:13 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1 21:21 , Processed in 1.06516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