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25楼(从下往上回复,一上的故事是我编的,请原谅拿你开涮): 昨天晚上一上没睡好觉,今一大早就去找裘先生说他认为鄂君启节中的那个字应释为“就”。裘先生说:“你说的对。” 一上是不是因为没睡好觉而突发奇想我们不得而知,但裘先生的“你说的对”这句话显然不是随感。他是把他肚子里的相关资料都过了一遍之后才得出结论,虽然很短,但绝不是一篇随感。因此,按字数来确定是否随感显然是不合适的。徐老、启老所说的“对”,性质显然也是一样的。 中没中老外的圈套我不知道。但我导师告诉我论文是给别人看的。如果要给他看,我只要说出问题和观点,他就知道对不对。就像一上去找裘先生一样,一上可能准备了一大堆的理由,但被裘先生给打住了,他不需要一上讲,他有什么不知道的。但是像你我这样啥都不知道的人也还是很多的,即使如陈剑先生那样的人,由于没有注意到相关问题,他也可能不知道。我们不可能要求读者先收集全部的资料,然后再来看我们的文章。为了他们计,把我们所知道的全都合盘托出,这才是公平的。如果西方人是这样做的话,我觉得中了他们的套也没什么不好。 王国维的论文叫不叫论文,不是你说的两点能决定的。资料的不全面(真的?)是不全面的研究,但也算是论文。文章再短,只要有论点论据论证就叫论文,三段论最少仅需要三二句话就可以了。王国维的研究好像还引用了罗振玉的观点,其实他是挺遵守学术规范的人。罗振玉而外,当时大概没有人可引了吧。我不懂甲骨,不知你所说的哪篇名文,也不知你说是哪一点,所以仅能有这样的答覆。 关于论文与感想的区别,我不想多说。如果您不同意我的界定,我们也就没必要再讨论。 我不懂历史,不知历史研究是否像你所说的那样。我搞古文字,我相信至少我的方法不是那样的。从理论上讲,任何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都是或然的。你所遗漏的资料很可能就是那个关键的资料。我不知道您是如何判断关键资料的,至少我的关键资料是由我自己来判断的。有些先生写文章不全部引用资料,不代表他没全部搜集所有资料,他可能认为他不引的资料不关键,但你能保证他是正确的吗,万一是关键的资料而你又遗漏了呢?所以不要用直接用别人的资料,你得自己整理(当然有别人整理你会方便些),我想任何学科的科学态度都应如此。 补充一句,你所说的资料的不完全,不是资料真的没搜集全,而资料已经搜集全,但不充分,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问题,我的导师说最好还是不要去写文章,干嘛在这不确定的问题上驰骋你的想象力呢? 我的导师经常告诉我,你不要太聪明,你要勤动手,收集、归纳、整理,问题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发现和解决的。所以即使你再聪明,没有对相关问题的熟悉,你的聪明也将无用武之地。 谁在逻辑上更完备谁就胜出,这话我听着怎么像上古音的构拟啊。那是没有材料的不得已的办法,我们几乎每天都新的资料发表,您还用得着这不得已的办法吗? 陈剑先生告诉我,引用别人的研究点到即止,别做过多的批评,把精力主要用到论证自己的观点上。所以引用别人不代表一定要批评,批评也不代表是显示你有多高。就事论事,谁都不会往歪处想的。 引用别人的研究,一是表明你见过这文章,引用是表示你对别人在这件事上所付出的劳动的尊重,尽管他可能是不正确的。一是给读者一个便利,省去他们检索之苦。所以关于“集解”“集释”的书很受欢迎,不是没有道理的。 全面引用别人成果的好处。从研究者的角度讲,你引用他们的观点,是对他们的尊重,也表明你对相关问题很熟悉。从研究史的角度讲,做穷尽式的引用,可以勾勒出某一问题的研究历程,让人明白哪位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有多大贡献,他们为什么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你抓住了什么关键证据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从读者的角度讲,他可以判断你是不是这个观点首创者,这个观点有多少是你的首创,他们引用时可以放心。如果他们有不同想法,也可以判断是否有人讲过,是否有写文章同你商讨的必要。 最后说一句,什么西式东式,用的好就好。请记住看你文章的人可能是一个不懂古文字的古汉语学者,如果你能让他看懂你的文章你的写作就成功了。我记得有人说裘先生写文章啰嗦,他是怕别人不懂他的意思,所以才反复的说啊。 [此主题已被 lht 在 2009-5-7 17:30:50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