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海天

“中”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0 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先生认为“以語音為主, 字形為輔,”。

那您能说说甲骨文十字形“丨”的音形来历吗?甲骨文午字形为什么也可以写作“丨”?许慎为什么说“引而上行讀若囟,引而下行讀若【退】。”?我们现在为什么又读为棍的吗?

这个也是“中”字的主要部件,如果您能够说清楚,“中”字的本义也就迎刃而解了~

发表于 2010-8-20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哇! 大哉問 , 我讀書淺薄, 哪真的懂什麼呢? ^^

我是贊成一癸十甲說的啦

丨字為棍, 也可以是針, 不同人使用不同的叫法

以數詞十而言是唇音尾的針字, 獨體象形則說是棍

至於啥上行下行, 那是漢儒解經流行把什麼東西都得要說上個名子

講的其實是動作

午字作丨, 我孤陋寡聞, 不知所以也

不過這跟中字應該沒有關係啦, 有些能拆, 有些不能拆

你執意要猜, 那也無妨啊^^

发表于 2010-8-20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谦虚了`

1,首先我说的所谓的拆分是建立在已有甲骨文字形真实变化的证据基础上的,不是我个人随意的行为:

再根据原大部分学者认为是所谓“旌旗之游”,那么自然“丨”字形就是所谓“旗杆”,这也不是我个人要如此拆分。

2, 上举“沖”字形,所从之“中”如果没有我所谓的“繁盛”义,那么“沖”从水从中,所会意的“涌摇”义来从何而来?

3,从“中”与“良”对比中,虽然两字所具有的形符位置各不相同,但所拥有的形符只是一个带“丨”,一个不带“丨”罢了。

不知先生对此有何高见?

 

 

[此主题已被 潜水 在 2010-8-20 13:45:44 编辑过]

发表于 2010-8-21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討論,擴闊思維,不要意氣
发表于 2010-8-21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同意!

大家可能过于关注《保训》本身的文义,而没有在历史的进程上做很好的联系思考,我们看到文王传训给武王的话里特意提到商的一系列历史过程:“昔微叚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伓厥罪。微亡害,乃归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康,祗备不解,用受大命。”。

那么周的历史又是如何开始的哪,我们可以很容易的从与之相应的历史文献中看到武王以“皇天震怒,命我文考”为名伐“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尚书泰誓》)。得胜而归以后“祀于周庙,大告武成。”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尚书武成》)。其与“假中于河”“归中于河”“用受大命”之过程并无二致。

 

这些内容又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发表于 2010-8-26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還泡在水裡就是不上來
发表于 2010-8-27 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一些三七嘎拉话并不能有助于“中”是什么?问题的解决,所以楼上几位还是拿出点自己对此的认识才是正途。



子居先生所谓误书为“众”的情况,要看其字繁复生僻之状况,及所记书之人之高下,还要其之前文献佐证之例。而对于“众”字与“中”字,为中古常用概念文字,记录此文章者也不可能为下等,况又无文献先例。可知“中”误“众”不能成立。

原释“中道”并未离中字三种基本字义:

其用义有三:
一,
正也(指行为,中正之道。中正者,道德也。);
二,
内也(指事物,范围之内。范围者,内外也。);
三,
间也(指状态,上下左右之间。上下左右者,进退也。)。


 

中者,光明(正义)之所在也。
即继承“谁”, 以“什么”为名的行为。中国古代权利征伐与朝代更替皆要师出有名。惩恶扬善,服众为民,如黑暗之中有光明指引。其即中义之所在。

“假中于河”就是进(攻伐)以“河”神之旨意为名,
“归中于河”就是退(凯旋)归功于“河”神之灵。

亦如武王伐纣,(攻伐时)以“文王之德”为名,(凯旋时)归功于“文王之德”

发表于 2010-8-27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啦好啦,  我隨便說, 您將就聽吧

您說的良字, 認字切莫依著自己感覺猜想, 假如您見過從日從申(電)的良字

你就會恍然何以說文依篆文說是亡聲

因為那是字體訛變產生的錯誤, 可是這種錯誤並不是沒有價值

某種程度切合良字的韻母, 方便書寫者記憶良字音讀

(附帶: 我是認為良字本義為日光啦)

中不為眾, 是之前就說過的, 子居認中眾字不甚了解二字古音差異, 才有此說

而網上眾人大概因著子居資料提供的好處, 也沒什麼人認真想要出頭跟他站在對立面吧^^

甲金中字可見有兩種寫法,  再加上毌字, 這可能是造成中字一字多義的原因

個人意見上甲微這段上古歷史, 還是不要太沾著後人的中道思想去推, 既然有假師河伯的說法

中應該還是蠻具體的東西, 再者提醒, 您在推求中字的時候, 看到假說是借, 看到歸說是還,

有借有還, 好像天經地義, 卻沒想如果歸字不是還怎麼辦?

而且啊, 當初牧野之役, 車上載著文王木主是有的, 大功告成之後祭告說是文王之德也可以,

但是不要拿這個去比附中字說光明正義, 這個習慣不太好啊^^

 

 

 

发表于 2010-8-27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月先生能够中肯的表达自己意见与想法,在下非常感谢并表示对您的敬意。

 

对于先生说的“看到假說是借, 看到歸說是還, ”,不是在下的意见,在下认为“假”通“格”,归为返回,“格于上下”即格中也,虞书 舜典》有“归,格于艺祖,用特。”句。


另外《易经》第四十五卦 萃:亨。 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彖曰: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 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象曰:泽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勇者认为所谓求中得中者,为中正之道,而假中归中者,是人主之位,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如武王载尸伐纣,其尸即文王之灵位)

所谓“保训”,有如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周书 蔡仲之命》王若曰:小子胡,惟尔率德改行,克慎厥猷,肆予命尔侯于东土。往即乃封,敬哉!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率乃祖文王之彝训,无若尔考之违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尔其戒哉!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康济小民。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章。详乃视听,罔以侧言改厥度。则予一人汝嘉。

在下认为不论“河”是某地之主“河伯”还是某个“河神”,都表示其具有服众的权利与地位。《尚书》在涉及征伐时都有提到与此相似的情节。


《商书 汤诰》有“并告无辜于上下神祗”“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告于上天神后,请罪有夏。”句。


尤其是《商书 伊训》有“

发表于 2010-8-27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一上版主的建议,在下只有借用这句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1 11:27 , Processed in 1.06140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