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第119-123簡:
韓虔、趙籍、魏【119】擊率師與越公翳伐齊,齊與越成,以建陽、[巨邑]陵之田,且男女服。越公與齊侯貸、魯侯衍【120】盟于魯稷門之外。越公入饗於魯,魯侯御,齊侯參乘以入。晉魏文侯斯從晉師,晉師大敗【121】齊師,齊師北,晉師逐之,入至汧水,齊人且有陳[鹿坙]子牛之禍,齊與晉成,齊侯【122】盟於晉軍。
原整理者注[5]:建陽,即開陽。……簡文開陽當在今山東臨沂北,詳見《水經注·沂水注》。
原整理者注[9]:汧水,開陽在今臨沂北,疑即汧水之陽,簡文汧水當是沂水的支流。
按:對“汧水”的釋讀以及這種對簡文的理解似有可疑。
由簡文可知:雖然晉國三家與越共同伐齊,但在“齊與越成”的情況下,沒有提到晉國,這說明晉與越當時並沒有合兵一處。否則,“齊與越成”時而不說晉國未免於理不合。而且,在“齊與越成”的情況下,晉國大敗齊國,這更可說明越國與晉國是兵分兩路攻打齊國的。如此,在注釋“汧水”時與“建陽(開陽)”聯繫起來考慮恐怕就不無疑問了。
我們懷疑“汧水”是指“峴水”。清華簡(一)《皇門》簡1的“”(),顯然當是一個雙聲符字,“幵”、“見”皆屬見母元部字。因此,“汧”讀爲從“見”聲的“峴”不存在問題。
《水經注·沭水注》:“沭水又東南流,左合峴水,水北出大峴山,東南流,徑邳鄉東,東南流注于沭水也。”“峴水”因“大峴山”而得名,大峴山上有個春秋時期赫赫有名的“穆陵關”,是齊魯分界點,也是齊國南部的重要關隘。《齊乘》云:“大峴山,即穆陵關也。……爲齊南天險。”峴水是穆陵關北之水。
因此,簡文述及晉師大敗齊師,“入至汧水”,即到達“峴水”,則似可表明晉國攻破了齊國穆陵關,進入齊國境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