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鸤鸠 于 2017-1-30 11:11 编辑
張新俊文章讀為“却”,其實讀為“護”即可,防護之意。
《季庚子問於孔子》簡4有:“君子恭則述,驕則侮”一句,“述”多讀為“遂”,正確可從,不過不當理解為順遂、遂成,而是遂免之意。“驕則侮”言君子因自身而遭致別人侮之,“驕”、“侮”主體並不全是君子,以往理解多誤。“遂”有免之意,李家浩、陳劍二位先生都有文章討論,此亦其例。《老子》第九章:“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荀子·正論》:“流淫汙僈,犯分亂理,驕暴貪利,是辱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謂義辱。”《上博(二)·從政》甲篇簡6:“不恭則無以除辱,不惠則無以聚民。”《論語·陽貨》“恭則不侮”, 《說苑·敬慎》“恭則免於眾”(《孔子家語·賢君》作“恭則遠於患”)皆可與之相參。
《凡物流形》甲篇简8“天之明奚得?”首字有可能是“毄”字。古文字中“毄”的形體參看蘇建洲《清華簡〈繫年〉集解》843頁、李春桃《釋“紳”“毄”——從楚帛書“紳”字考釋談起》,清華簡《別卦》簡1也有“繫”,整理者同時指出《凡物流形》甲簡15“於四海”的也是“繫”。這是很正確的。
《逸周書·作雒解》:“南繫於洛水,北因于郟山。”陳逢衡云:“南繫於洛水者,據《度邑解》云‘自洛汭延及伊汭’,水北曰汭,故曰南繫,猶所謂衣帶水也。”“繫”是連繫、通至、延及的意思。《廣雅·釋詁一》:“繄,至也。”但文獻中“繄”從未見有至意,或以為“繄”當是“繫”之誤字,很有道理。《淮南子·泰族篇》:“曠然而通,昭然而明,天地之閒,无所繫戾,其於以監觀,豈不大哉!”“繫戾”或作“擊戾”,“戾”即《詩·大雅·旱麓》“鳶飛戾天”、《小雅·采芑》“其飛戾天”等之“戾”,訓“至”,“繫/擊”、“戾”近義連用。
簡文“繫於四海”是說達至、連通、延及於四海,與以往釋讀“通”、“陳”的理解相合。又,“坐而思之,於千里”,或讀為“至”、“際/察”,我們以為可能讀“濟/齊”。《易·繫辭上》:“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淮南子·原道》:“淖溺流遁,錯繆相紛而不可靡散,利貫金石,強濟天下,動溶無形之域,而翱翔忽區之上。”高誘注:“濟,通也。”
“繫天之明奚得”,似當與下列文獻相參:
《禮記·中庸》“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繫焉”
《楚辭·天問》:“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周易·離》:“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
《論衡·說日篇》:“使日月自行,不繫於天,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
當日月出時,當進而東旋,何還始西轉?”
又:“日月之行也,繫著於天也。日月附天而行,不直〈自〉行也。”
“明”當指日月(如,《六韜·發啟》“大明發而萬物皆照”),“繫天之明奚得”是講繫著、繫屬於天的日月是怎樣得到的。
郭店簡《唐虞之道》有:“禪之,世亡隱德”、“升為天子而不驕,不也”,、舊釋紛紜,似都不能同時將兩條簡文講得通適。此二字右邊所从與“毄”所从可能為一,魏宜輝曾分析“毄”的構形是以手束囊物“東”,是“繫”的表意本字。其說很有道理。
、,很多學者就分析為从“東”,我們以為這兩字簡文中可釋讀為“繫”。但“毄/繫”是會意字,“東”與“毄”的字音不直接發生關係,為何這兩字還可能釋為與“毄”有關呢?這“只能說就是戰國文字劇烈省簡成風的表現、並沒有多少道理好講”(陳劍先生語,《簡談〈繫年〉的“”和楚簡部分“”字當釋讀爲“捷”》)。典型的例子,如戰國文字“官”可省簡成“”,《繫年》又以見“/�”表示“追”。不過此二例稍顯特殊的一點是,並沒直接用簡省“攴”、“糸”後的“東”,而是用簡省後增“水”的“涷”形保持與“毄/繫”語音上的聯繫。
這樣釋讀,兩條簡文語意都講得十分自然、通適。第一條簡文“孝之殺,愛天下之民;禪之繫,世無隱德”,“繫”是接繫、承繫、垂繫、沿繫一類意思,就是連續、不間斷地傳承、接續下去,這與“孝之殺”之“殺”意思是相近似的,“禪之繫,世無隱德”是說如禪讓能不斷傳接下去,世間就不會有賢能被埋沒之士。
第二條簡文“居草茅之中而不憂,知命也,升為天子而不驕,不繫也”,此“繫”是繫屬、繫著、繫累一類意思。《淮南子》:“情繫於中,行形於外。”《管子·禁藏》:“故主政可往於民,民心可繫於主。”《管子·國蓄》:“故人君挾其食,守其用,據有餘而制不足,故民無不累於上也。”“累”、“繫”意思相近。《淮南子·詮言訓》:“內便於性,外合於義,循理而動,不繫於物者,正氣也。推於滋味,淫於聲色,發於喜怒,不顧後患者,邪氣也。”《詮言訓》又有:“輕天下者,身不累於物,故能處之。”《戰國策·趙策三》:“許由無天下之累,故不受也。”簡文“升為天子而不驕,不繫也”謂升為天子也不驕傲,是因內心本不繫屬、繫著。
另外,陳侯因敦(《集成》4649),此字舊多釋“紳”,據《繫年》簡134、《別卦》簡1、《凡物流形》甲簡15三形,很可能當改釋“繫”。銘文云“其唯因齊,揚皇考,紹~高祖黃帝,纂嗣桓文”,“繫”、“繼”音義皆近,可以通假,“紹繫”可讀為“紹繼”。《管子·小匡》:“度義光德,繼法紹終,以遺後嗣。”《後漢書·荀悅傳》:“聖上穆然,惟文之恤,瞻前顧後,是紹是繼。”可見從文例看,釋讀為“繫/繼”也很合適。
以上所說不敢言必,僅提出一家之言供批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