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寧 于 2018-1-28 10:56 编辑
汉字的源头,目前可以追溯到的就是殷墟甲骨文,很多人固执的认为,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它必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种思维并没有错),所以把一些原始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强行往上比附,说是“汉字的前身”是“汉字的源头”云云,可实际情况是很让人悲哀的,学者们虽然经过各种努力、各种解释、各种比附,仍然难以证明这些刻画符号和甲骨文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所以姜可瑜先生就非常明确地指出“汉字的产生不是等距离地、比肩式地、稳步渐进地运动的过程,而是在一个短时期内急剧地、大量地产生出来的,这个时期就是殷墟时期,亦即商代后期。”(姜可瑜:《殷墟文字形成假说》 《文史哲》1992年第2期)这种爆发式的文字产生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用一种文字作为参考,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创造出另一种文字,比如西夏文、比如契丹文、比如日文,都是仿照汉字创造出来的文字,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并不需要“漫长的演变过程”。很多学者不肯承认这一点,还在努力地寻找“殷墟以前的文字”,我不否认会找到一些有表意性质的符号,但那绝不是文字,更不能说是甲骨文的源头。我曾经写过一个短文《仓颉、沮诵神话与殷墟文字的起源——兼说武丁之前的卜辞问题》(《江汉论坛》2001年第8期),在该文中我认为,苍颉就是盘庚绚,沮诵就是小辛颂,是他们兄弟在位期间,商人才开始创制文字,到了他们的侄子武丁时期就已经被推广使用,并用来刻写甲骨文,短短的几十年时间,殷商就拥有了成熟的文字。那么可以想见,甲骨文必定也有某种文字作为参照,然后才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来。所以我在文中提出一个推测:“笔者的推想是,在盘庚时期商人输入了古巴比伦的文字及创制文字的理论和方法,商人巫史集团的高级知识分子们利用传入的古巴比伦文字作为参考,再利用其造字理论,在短时期内就创造出了丰富成熟的殷墟文字系统。”根据A文字创制了B文字,只能说B依据了A的文字构造、使用理论来创制了新字形,未必非得B必须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于A,只是仿佛而已,这个大家看看西夏文、契丹文之于汉字,就会完全明白。大家都知道,甲骨文创制最根本的基础就是“象形”,在象形的基础上才产生出指事、会意、形声……,而古巴比伦使用的楔形文字就是来源于苏美尔人的创制,其基础就是“象形”,而且也具有指事、会意、形声……等情况,楔形文字的产生远远早于殷墟甲骨文。
人的思维往往就是这样,在某个领域可能就象被包着一层窗户纸,那个领域本是一片空白,可一旦有什么把这层纸戳破,人的智慧就会在这个领域瞬间爆发并一片灿烂!我们可以想见,只要有一片楔形文字的泥版流传到殷商,哪怕上面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只要被殷商人读懂,甲骨文也就会象濆泉一样,瞬间汹涌而出,根本就不需要几百年、几千年的“演化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