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沈瑞清

与刘洪涛先生讨论“也”的归部及相关问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兄说的可能性我也考虑过

问题是南北朝已经出现副词“也”(李宗江《语言研究》1997/2),这个“也”各大方言沿用至今,不可能有其他音韵地位

[此主题已被 沈瑞清 在 2008-12-23 17:04:23 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许慎语言里的歌部和支部

  首先有必要澄清一点,歌部和支部从来没有完全相混过。最早是在战国的楚方言里出现歌部和支部的纠葛(请注意《诗经》里没有),歌支合韵的罪魁祸首是“知”“离”“施”“移”(赵彤《战国楚方言音系》136页)无一例外都是中古的支韵锐音,也就是上文说无法根据中古音确定归部的一类。这些例子反映的正是上古歌部支韵向支部靠拢的动态过程,否则便无法解释为什么恰巧是这些例子,而属歌部的歌、麻韵和属支部的支韵直接相通的例子却几乎看不到(沈培老师《郭店簡《六德》“多”字舊說訂誤》引《古文四声韵》支部的“是”从歌部“多”得声是我暂时无法解释的)。这个变化虽然在战国时似乎只限于楚方言,但扩散迅速,以至于到汉初这个变化已经很普遍:

——王家台《政事之常》:勿褫张。“褫”,睡虎地《为吏之道》作“施”,并读为{}(王明钦200440

——张家山《盖庐》简19:堤堤(许学仁引刘钊说读为“驰驰”)

但因为有类似下面的例子,所以我们不敢说这一音变已经完成:

——马王堆《战国纵横家书》{}作“沙”

发表于 2008-12-24 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兄承认第2点,即“也”、“只”一字,那么您只能承认“也”归支部,一个字不能有两个读音吧?

赵平安先生的意思是,本来不存“只”这个语气词,“只”是“也”的讹变,实际上还是“也”字(类似讹作“也”的“它”,仍然是“它”,而不是“也”),当然要读“也”的音了。也就是说,现在“只”字的读音,实际上就是“也”字的读音。

发表于 2008-12-24 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兩位高人談論的高深問題,仔細瞅了一遍,多部分没大懂~~~自个儿的

不过看二位讨论中提到个说法,好像和俺的通常理解不一致,就是“一个字不能有两个读音”:)——印象中《说文》有“歧读”现象,一个字可以有两个读音的吧?这种现象是否有哪位高人已经解决了,俺还不知道,尤其——

 

发表于 2008-12-24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扯——都是外行话,懂行的莫笑——

        古韵分部用谐声偏旁对比押韵现象,最终常常会有不一致的地方,而古韵部大概不会差的太远,古人字无定音俺想是很可能的甚至很普遍的现象,同方言区的人相互懂得不防碍交流即可吧,又没有标准化普及办公室的督促检查,音误现象今人犹然就遑论古人了~~~~比如裘先生的裘字,归之部,而其声符求却在幽部(当然,古文字中裘字有到又作声符的),《诗》中求在幽部,之幽部本来就接近,所以段玉裁常说游离于某某之间,可能就属于这种情况吧——说到这里,其实俺们讨论这些问题比真正接近实际的古音又隔了一层,那就是典籍到汉代还经过汉人之手转了一遭,《诗》以传下来的毛诗为准,还不定其他三家家咋样呢——

        也、它二字各有来源可能大夥都认同,但有没有可能到一定阶段(比如汉代),由于语音分化日益细微,用音近的二字中比较熟悉的的一个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呢?比如,裘字原来用“又”作声符,但语音分化到后来,就以“求”作为声符;也、它二字有没有可能也产生这种现象呢?

        又扯到《楚辞》中的“些”字上,这问题太复杂,许多前辈都说过,好像定音还没个准?有说是与重文符号有关的;《老子》兮帛书本或作呵,(懒人,没查对,说哪是哪啦)——俺有点怀疑是否和金文中那个原释“号”的字有关系?)同样作为语词,且兮呵二字也在支歌之间的,有无可能有同一来源?“也”字形与之有关啊?这就又回归到李家浩先生提到的(?)字是会意字还是形声字的问题上了;若是看作形声字,则以下部“可”为声——胡扯扯,请高人指教~~~

发表于 2008-12-24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某些筒子又让俺给绕晕了 ~~~

        其实后半部分承前部分的,两部分意思基本一致,说白了就一个假设:

         兮字本来就是形声字(以“可(柯)”为声),到后来了,下部分作为声符不显,便写作“呵”,直接用“可”这个容易辨认的字作声符了(印象有哪个好像说过了?)~~~

        (许多说法没细看,凭印象直扯,扯歪了请几位批评指教~~~)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趙先生認為僅僅一個字是字的寫訛(分化),其他從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到“它”“也”

  作了以上背景铺垫之后,终于可以回到主题(谨向能耐心看到这里的所有先生致敬!)谈谈《说文》里的“它声”和“也声”了。

  上次说《说文》“它声”和“也声”是混乱的,其实不对。先列一个《说文》两声系与中古音的对照表:(《说文通训定声》改得一片混乱,幸好有徐宝贵先生2007252开列(漏了两个或体,即刘兄举的𦧇、髢),不知道陈澧《说文声系》是不是遵守原样?)

<DIV>

</DIV>
发表于 2008-12-25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乃锋先生善辩,论坛人所共知。请您也谈几句吧,我们两个各抱着自己的死脑筋,正需要先生帮洗洗脑。
发表于 2008-12-25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33%狡辩 33%诡辩 33%花辩 1%胡说八道=标准的胡说八道~~~~~~

 

————————————————————————————想起了二位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岂好辩哉?……。”

好辩者如状~~~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4 02:12 , Processed in 1.06317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