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子居

[转帖]姜广辉:《保训》十疑(鄙视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5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奇观。
发表于 2009-5-5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居:.
“考古人”应该不是姜先生,可参 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1208 6楼

考古人:
要是残简可以先发表一册的话,周原甲骨其实也应该先发一册,让大家看看。

周原甲骨和周公庙甲骨不分。
当然,不排除姜先生真的分不清周原和周公庙。

发表于 2009-5-5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啊,大家别内耗噶。先在要做的是:团结一致,一起调戏姜老爷爷。嗷嗚~~~~

 

发表于 2009-5-5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好好的岳麓简不搞,瞎掺和啥
发表于 2009-5-5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老人家不一定搞得动岳麓简

唉,虽然可能是以偏盖全,但这两年看到的事情不得不对某所另眼视之。

走人的走人,丑闻的丑闻,阶级斗争的阶级斗争,垃圾的垃圾。。。

[此主题已被 wei 在 2009-5-5 9:50:32 编辑过]

发表于 2009-5-5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点声明

<DIV class=t_msgfont>
  拙作《保训十疑》在《光明日报》发表后,因属质疑之作,遂上网浏览,看有无正面回应,但看到的却是来自后面的“炮轰”,在武汉大学《简帛网》转帖拙作的后面,帖有“此文章观点多与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学术讨论区子居等网友的观点雷同”字样,本人多次点击此此网址,却总是出现“MSSQL数据库连接出错”,而打不开,于是搜索到《中国先秦史网》“子居超级版主”的网页,该版主则说拙作“文中很多所谓‘内容’都是直接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讨论帖中抄袭来的”,“鄙视之”云云,继有嘲骂之语。这真是“无妄之灾”!

  后来终于打开了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网页,参加讨论的各位网友的真名实姓本人不知,据讨论内容看应该是先秦史或文字音韵学的学者圈中人。网上讨论的内容很多很细,与拙文观点和使用材料确有雷同之处。如果本人确实抄袭了网友的讨论材料,而不加注明,那是应该受到“鄙视”和嘲骂的。不过,这里本人必须郑重做以下声明:

  一、 本人虽然学问做得不好,但从来不敢掠人之美,不仅是观点,虽采用他人一字之考释,必注明出处。此点若搜索2003年拙作《古诗序复原方案》等若干论文,即可证明。其中无论引用他人论文或网上文章皆一一详细注明出处。即使论文中未引用,只要参考了他人文章也一一列出。

  二、 本世纪初本人一度热中于简帛学研究,写过多篇论文(其中几篇被海外译成英文或法文发表),并主编《中国哲学》的郭店简、上博简的专题研究。近些年主要精力集中于编著《中国经学思想史》,没有继续做简帛学的研究,对此方面最新进展未予关注,甚至孤陋寡闻,并不知道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的存在,当然更谈不上从中抄袭。</DIV><DIV class=t_msgfont>
  三、 更为重要的是,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的网友关于《保训》的讨论,皆在今年4月13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表解读清华简文章之后。而本人早在此之前就已接受《光明日报》国学版委托,帮助审看清华简研究小组这批稿件,看后两次复函提出了若干质疑意见,本文的观点和内容所反映的也正是当时复函中的质疑意见。

  四、 本人研读了网友们的讨论,所谓“雷同”之处,约有三点:一、本人从李学勤等先生的引文中辑出一个《保训》文本,网友子居也辑出一个文本,但比本人辑的多出四句,如若抄袭,应该把这个更全的基本文本抄上才是。二、网友们讨论猜测到“前夗”可能读为“前臤”,我想这一点相当多的学者也都猜到了,关键是本人唯一作为证据的方以智《通雅》的材料,网友们并未提到。三、网友们讨论“曰不足惟宿不羕”句时对比了《逸周书•大开》“维宿不悉日不足”的材料,本文恰好也做了这样的对比。其实研究清华简,主要使用的材料就是《尚书》和《逸周书》。本人这十几年专做经学史研究,近几年发表了多篇关于《古文尚书》考辨方面的文章,并点校完了梅鷟的《尚书考异》和《尚书谱》,上述对比方法正是梅鷟惯用的。某虽不才,不至于看了网友的讨论,才想到做这样的对比。况且现在大家都已普遍使用搜索引擎的办法搜索同类材料,而只要用同样的方法,所得到的材料应不会相差太多。

  五、 原以为拙作观点比较“异类”,既然有这样的“雷同”,亦可谓“德不孤,必有邻”。

</DIV>

姜广辉  


二〇〇九年五月五日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是很厚颜啊,就看那《保训十疑》里把窃用大家的讨论内容去掉后剩下的那些不知所谓,竟然还号称一度热衷于简帛学研究、经学研究。

就凭这样的狡辩,以为能蒙混过关么?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思古:

五点声明

<DIV class=t_msgfont>
  拙作《保训十疑》在《光明日报》发表后,因属质疑之作,遂上网浏览,看有无正面回应,但看到的却是来自后面的“炮轰”,在武汉大学《简帛网》转帖拙作的后面,帖有“此文章观点多与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学术讨论区子居等网友的观点雷同”字样,本人多次点击此此网址,却总是出现“MSSQL数据库连接出错”,而打不开,于是搜索到《中国先秦史网》“子居超级版主”的网页,该版主则说拙作“文中很多所谓‘内容’都是直接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讨论帖中抄袭来的”,“鄙视之”云云,继有嘲骂之语。这真是“无妄之灾”!

  后来终于打开了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网页,参加讨论的各位网友的真名实姓本人不知,据讨论内容看应该是先秦史或文字音韵学的学者圈中人。网上讨论的内容很多很细,与拙文观点和使用材料确有雷同之处。如果本人确实抄袭了网友的讨论材料,而不加注明,那是应该受到“鄙视”和嘲骂的。不过,这里本人必须郑重做以下声明:

  一、 本人虽然学问做得不好,但从来不敢掠人之美,不仅是观点,虽采用他人一字之考释,必注明出处。此点若搜索2003年拙作《古诗序复原方案》等若干论文,即可证明。其中无论引用他人论文或网上文章皆一一详细注明出处。即使论文中未引用,只要参考了他人文章也一一列出。

  二、 本世纪初本人一度热中于简帛学研究,写过多篇论文(其中几篇被海外译成英文或法文发表),并主编《中国哲学》的郭店简、上博简的专题研究。近些年主要精力集中于编著《中国经学思想史》,没有继续做简帛学的研究,对此方面最新进展未予关注,甚至孤陋寡闻,并不知道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的存在,当然更谈不上从中抄袭。</DIV><DIV class=t_msgfont>
  三、 更为重要的是,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的网友关于《保训》的讨论,皆在今年4月13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表解读清华简文章之后。而本人早在此之前就已接受《光明日报》国学版委托,帮助审看清华简研究小组这批稿件,看后两次复函提出了若干质疑意见,本文的观点和内容所反映的也正是当时复函中的质疑意见。

  四、 本人研读了网友们的讨论,所谓“雷同”之处,约有三点:一、本人从李学勤等先生的引文中辑出一个《保训》文本,网友子居也辑出一个文本,但比本人辑的多出四句,如若抄袭,应该把这个更全的基本文本抄上才是。二、网友们讨论猜测到“前夗”可能读为“前臤”,我想这一点相当多的学者也都猜到了,关键是本人唯一作为证据的方以智《通雅》的材料,网友们并未提到。三、网友们讨论“曰不足惟宿不羕”句时对比了《逸周书•大开》“维宿不悉日不足”的材料,本文恰好也做了这样的对比。其实研究清华简,主要使用的材料就是《尚书》和《逸周书》。本人这十几年专做经学史研究,近几年发表了多篇关于《古文尚书》考辨方面的文章,并点校完了梅鷟的《尚书考异》和《尚书谱》,上述对比方法正是梅鷟惯用的。某虽不才,不至于看了网友的讨论,才想到做这样的对比。况且现在大家都已普遍使用搜索引擎的办法搜索同类材料,而只要用同样的方法,所得到的材料应不会相差太多。

  五、 原以为拙作观点比较“异类”,既然有这样的“雷同”,亦可谓“德不孤,必有邻”。

</DIV>

姜广辉  


二〇〇九年五月五日


引用一下,保留证据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开始来砸

本人从李学勤等先生的引文中辑出一个《保训》文本

就凭这一句,就不难知道这姜广辉根本就没辑过《保训》文本,以为那些文本是仅凭李学勤等先生的文章就可以都辑到的么?“曰不足惟宿不羕”句是从李学勤等先生文章中的哪部分辑到的?指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把大家的意见抄成自己的,很强啊,若这么多人的意见,姜广辉一个人就都能想出来,岂不是天下一等一的天才,这样的天才,俺怎么从来没听说过哦。

如此明显的抄袭,还有脸写什么声明,当古文字学界没人么?

[此主题已被 子居 在 2009-5-5 11:32:08 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5-5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看点儿高见

姜文
(六)《保训》的核心思想与后世的“道统”论。《论语·尧曰》篇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舜亦命禹。”而相传为子思所作的《中庸》则宣传“中道”思想。虽然有这些材料,但并不能说明上古帝王传位必传“中道”思想。我们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也看不到有这样的观念。然而唐代韩愈作《原道》提出一种“道统”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至宋代朱熹那里,则把所传之“道”坐实为所谓“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可以说是宋明理学的一个核心观念。然而,明中叶以后的考据学家却不相信这一套,把它看做韩愈与宋儒的杜撰。如果《保训》是真的先秦文献,那不仅印证了韩愈和宋儒的“道统”说,而且还补上了文王向武王传授“中道”的道统论的实证环节,其文献价值当然极为珍贵。不过,从逻辑上说。“道统”说也有一个致命性的漏洞。韩愈说:“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周文王时,尚是商王朝的天下,商王朝的统治者为什么不传“中道”给他们的子孙,而要传给只是许多小邦之一的周人呢?这在道理上也说不通。六可疑。

李学勤先生的文章
谈到这里,自然难免牵涉到宋儒的“道统”论。朱子撰《中庸章句》,序的开首即讲“道统”,他说:“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朱子说的舜授禹之言,见于东晋以下流传的《尚书·大禹谟》,号称“十六字心传”,阎若璩等已经明辨其伪。现在看《保训》篇文,似乎尧舜以来确有“中”的传授,相信会引起各方面的兴趣。《保训》简的图片和释文,不久也会公布,供大家研究。

对比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4 06:18 , Processed in 1.05323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