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子居

关于“中伯壶”的“辛+木”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2-5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2lengzi 先生举的这例子好,先生能告知啥器否?


ryknight 先生也先解释一下吧,为什么这两件中伯器里面的“辛 木”不是“辛”字,不能释为“辛姬”?

[此主题已被 子居 在 2008-2-5 9:24:59 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2-5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ryknight:

The "is" on the second line should be "were", and "came" should be "come". What is more dear to me is still Chinese. As for English, I am still studing.

Ancient Chinese is really great.

洋文都上来了?

发表于 2008-2-6 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貼的“亲”作“辛,“龍語瀚堂”數據庫的介紹如下:

殷周金文集成引得

編號:8.4195《㒼𣪘》

時期:西周中期

現藏:上海博物館

 

前面的中伯壺在《殷周金文集成引得》裏也被認爲是通“辛”

 楼主| 发表于 2008-2-6 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2lengzi 先生,这样就查到了,《殷周金文集成释文》卷三P328

 楼主| 发表于 2008-2-6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看看甲骨文的“新”字

不难看出,“辛”与“辛 木”之间的关系。

俺现在比较好奇的是,“辛 木”是怎么被论证为“親”字的简体的,哪位先生知道相关文章不?

发表于 2008-2-8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春之际, 不谈学术.

 

祝各位新春愉快!

发表于 2008-2-12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年归来,给各位请安了!!

----------------------------------------------------------------------------------------------------------------

Sory. This is a library computer and it cannot imput Chinese characters.

I know Prof. Lin is very famours in Jilin University, but I don't know him. All I know is that Chinese characters is originally came from pictures, didn't these picturs express so-called "字本义"? If so, where did the "字本义" come from?

我知道林教授在吉林大学很出名,但是我不认识他,我所知道的就是中国汉字来源于图片,但是那些图片是否就是所谓的“字本义”呢?如果是,那么“字本义”又从何而来呢?

-----------------------------------------------------------------

恕我冒昧,我其实是学英语专业的,习日语和英语,也懂一点点法语,现在从事翻译工作,,先生的语法错误已经自己更改了,呵呵,您上面的这几句没有给您翻译错吧,

-------------------------------------------------------------------------------------------------------------------

 楼主| 发表于 2008-2-13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ryknight:

新春之际, 不谈学术.

祝各位新春愉快!

现在能说了不?

发表于 2008-2-14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都已经一说了,年都过完了。
发表于 2008-2-16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跟主题稍微岔开一点点。关于字本义的问题,我记得林澐先生讲得挺透彻的:文字的字义中并没有一个由字形决定的“字本义”。

关于斧头与榛子之间的关系,倒是可以想象出“砸”的一面。且不论亲是否就是榛子,单就引申的问题而言,ryknight先生最好能够有古文献方面的证据。胡适先生说的好,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如果没有的话,我觉得还是“疑罪从无”的好。毕竟,若说引申,每个人稍微发挥点想象力,都能对着字形引申出许多意思来。这样,就容易变成看图猜字了。

------------------------------

我所举的"温故而知新"就是一个证据,不过,这个证据不是现成的.如果什么都是现成的,本人就不需要说话了.各位就好象只"温故"而不"知新".哪个搞文字的不做推理呢?没有自己的结论还谈何"疑古","释古"呢?

诸位做论文都是人云亦云吗?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载:“自汉儒至庆历间,谈经者守故训而不。《七经小传》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经音义》行,视汉儒之学若土梗。”

 

《说文》:“凿,穿木也。”这与“新,取木也”和“析,破木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应麟所谓的"守故训而不凿"者,看来如今大有人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7 15:33 , Processed in 1.04970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