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东山铎

姑緐?姑姊?姑每(母)?姑娌?——《吳命》“太姬”及相關世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2、宋華強先生對字形結構的分析俺是認同的,在這點上俺當然認為他的理解(對字形結構的理解)“可以通”啊?其中分歧在於對字當是哪個字的認定問題。反過來說,龍泉先生對字形結構的理解都是與此說南轅北轍的,分歧何止十萬八千里吶~

3、“你所堅持的此字從“女”不能當聲符是說不通的”,——俺還真就這麼認為了~~~俺強調來強調去,就是想問這點:龍泉先生究竟為什麼說俺“說不通”啊?(俺舉了那麼多例子,不就是說明了“上來下里”“上來下止”字形中的“來”可以作聲符麼?而且這幾個字形所從的“來”與俺說的“婡”字上部那是完全相同的呀?俺反過來讓龍泉先生舉個“類似”的例子(說明從“每”的字形有閣下認為的可以從“女”作的例子,俺眼巴巴地等到現在望眼慾穿還沒見到一個啊~~~所以現在俺反過來要說龍泉先生“說不通”啦,而且俺還證據確鑿噢~~~吼吼吼~~~

3、“這也是為什麼古文字中許多從“每”的字,其“母”的形體會寫作“女”的緣故。東山先生應該要了解這一點。

:先別管俺了解不了解這一點,俺就等先生找個例子來讓俺瞅瞅,究竟從“每”的字其“母”的形體是如何寫作“女”字形的?【先別找這么多理論,找個例子出來比啥理論都管使,相信龍泉先生應該很明白這點的。】

不再重復啦~~~嚎~

发表于 2009-2-17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上示三王:
还是不明白啊。有词不就行了么?何必有字呢?……

一上看来抓BUG抓的有点儿乱哦
现在的情况是,词也没证明有,字也没证明有
哪儿来的“有词不就行了”啊?
发表于 2009-2-17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说一下,东山兄的微雕是越来越精湛啦
而且还学着一上他们叫唤,留神把猎人喊来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字形結構問題沒有搞清楚之前,暫不討論“方言”問題。

【因為“方言”旁證等等的那是後話啦,若是字形都沒分析清楚,說啥子認字吶;字還沒認清,那再引申證明那啥啥的不都成虛的啦~~~但同時俺要聲明一點:沒有人把方言詞語拿過來作為主要證據的。正是因為“姑來(婡)”“姑娌”等方言詞語不見於典籍,所以在以上討論中俺纔想著從語音語源角度往常見的“姑娘”一詞上靠攏的。要是俺傻不愣憕地把這個作為主要證據,那不就是拿鷄毛當令箭了嚒?~~~所以,龍泉先生一再提及的:先秦文獻並無“姑來”之例;證明先秦時代有所謂“姑來”當作“女兒”意思的文例;等等;在字形分析沒搞清楚之前,暫時實無討論的必要,就是討論也恐沒有個結果的。俺早就說了:就是因為典籍中不見類似辭例所以纔乞靈於方言的,要是有,恐絕對不會等到俺來舉的;要是這個詞是先秦典籍中的一個常見詞,任誰都能讀通,那還討論個啥呀?總之,認字是目前所有分歧的癥結點,而字形結構分析問題又是這些分歧的前提和基礎,咱們暫時就討論這個問題吧~~~

            所以,現在當務之急就是先等龍泉先生找出例證來證明:究竟從“每”的字其“母”的形體是如何寫作“女”字形的~~~然後再談其它。

      ——要是真的證明以上俺對字形結構分析的理解“說不通”(俺是理解別人提出來的分析法,是宋華強先生文中最先提到的,不敢掠人之美),俺會在此鄭重發個聲明,放棄以上對字形結構的理解,至於方言證據云云,那俺的想法就更是狗屁不通的邪說啦,直接扔到爪哇島或者加拿大去算啦~~~

发表于 2009-2-17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申明一點:我不是來找碴的,只是提出不同的意見,學術爭論是難免的,大家以平常心看待吧!東山先生對先王指周王這一點的理解我是贊同的,只是不同意“姑來”之說。

至於您所舉的例證,也沒有上“來”下“女”的例子啊!何妨也舉一個出來看看!

我所說的“每”字,雖然下部從“女”,但可視為“母”之省形或代換聲符,東山先生應該先搞清楚再來說吧!看樣子您還是不明白我的意思,硬要我舉出完全一樣的字體,若然,我們還爭什麼呢?目前當然還沒有完全一樣的字體,但古文字中從“每”的字,有許多將“母”寫作“女”的例證,這是您不能否認的事實!如果你真的仔細看過魏文,那我請教您,文中所舉的“緐”之形體,如《戎生編鐘》、《包山簡》、《鄂君啟車節》所從的“母”,不就是寫作“女”嗎?那為何這種從“女”的字可以從“母”得聲呢?您且說看看吧!不要堅持只有“緐”才可以將“母”省作“女”,而此字就不行!再舉一例,單獨的“母”字也有作“女”之形的,如《司母戊鼎》(《金文編》卷十二收入“母”字下,釋文說:母,與女為一字。)

因此,古文字“母”、“女”可以通假應該是常識吧!《郭店‧語叢一》的那個“每”字,與本簡只有從“母”與從“女”的差異而已。

最後,您還是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先秦文獻可有“姑來”作為“女兒”意思的例子?現代方言的“姑來”如何可以用來比附楚簡所謂“姑○”的意思呢?這一方面您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哦!作為新說法的提出者,您應該要負責找出時代相近的文獻或古語用法,而不能光憑現代方言就來比附!縱使將我駁倒,也不能證明您的說法是對的吧!

 

[此主题已被 龍泉 在 2009-2-17 13:32:44 编辑过]

发表于 2009-2-17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補一證:金文“每”字即有從“女”之例(如《天亡簋》、《(上次下虫)壺》,《(上次下虫)壺》那個“每”與本簡極為相似,參見《金文編》卷一“每”字下)

所以,單獨成字的“每”是可以寫作從“女”的哦!這種從“女”的“每”正是代換聲符或聲符簡省的結果。

同理,《吳命》這個字自然就是代換聲符而從“女”的“每”了呀!東山先生請好好的去查查看吧!

[此主题已被 龍泉 在 2009-2-17 13:52:42 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1、至於你所舉的例證,也沒有上來下女的例子啊!何妨也舉一個出來看看!

——龍泉先生應該明白什麼叫類比,俺舉的“上部從來作聲符”的諸多例子,難道不可以以此類推麼?類推此字所從“來”亦是聲符?又,《凡物流形》中那個字是上來下女的例子,俺如果認為是從“來”聲可不可以呢?——先提個說法,省得說俺舉不出來(一時沒查對,若是前邊已經有此說,就當是暫時借用的)那個字從“來”聲,讀為“釐”,訓為“治理,整飭”等義。坐而思之,釐於千里:坐在那裏思考謀劃,千里之外的事情都辦理好啦。

2、古文字中從“每”的字,有許多將“母”寫作“女”的例證,這是你不能否認的事實!

——俺就是在否認這點的呀,所以要叫先生舉個相反的例子來反證一下,瞅瞅俺的否認究竟對不對的啊?怎麼您光說不幹呢?

3、文中所舉的“緐”之形體,如《戎生編鐘》、《包山簡》、《鄂君啟車節》所從的“母”,不就是寫作“女”嗎

——請先生再回頭好好讀讀俺的原話再來說話:(“緐”字不省之形體保留有“糸”旁,此時的“母”旁或可寫成“女”形;)先生終於算是舉了個例子,但又舉個“緐”字不省之形體,恰好撞到了俺的槍口上(俺已經說過了如何分辨省與不省的情況),這不是××××嚒?

4、不要堅持只有“緐”才可以將“母”省作“女”,而此字就不行

——請問:“此字”您是指哪個字?俺就是堅持只有“緐”不省之形才可以將“母”省作“女”,而作為“緐”之省體或者“每”字就不行(即不可以將“母”省作“女”),那麼,您的這個“此字”就是俺說的“每”字了?而閣下所舉的例子卻是“緐”之不省之形體(俺主張這種形體中“母”可以省作“女”的呀),您這不是給俺舉例子麼?(而且這個現象俺前邊的帖子裏早就明確說明了呀?)

5、再舉一例,單獨的“母”字也有作“女”之形的,如《司母戊鼎》(《金文編》卷十二收入“母”字下)

——也提請先生注意文字材料,請舉個楚簡的例子~(金文鑄刻加之銹蝕難保丟那麼一筆的這個還能叫例子麼?)

6、古文字“母”、“女”可以通假應該是常識吧!

——看來先生已經糊塗啦:——您且找個古文字中“母”、“女”通假的例子讓俺瞅瞅(或者翻所有的通假字字典去查也可)【俺閉著眼睛就能聽出來您這話說錯了:若說那誰誰之母,讓您給通假成誰誰之女,古人管這叫亂倫啊,罪過罪過~】——整了半天,原來先生所說的一切都是在開玩笑

7、先秦文獻可有“姑來”作為女兒意思的例子?

——這個真沒有~

:但俺就用現代方言的“姑來”來比附楚簡的意思,而且俺還就認為可以比附,而且俺還要進一步比附“姑娘”一詞,而且俺還就承認章太炎先生的“當知今之殊言,不違姬漢”~~~而且,俺還真沒有打算在這點上將您駁倒,更沒有要證明自己的說法是如何對的意思,您相信不相信與俺何幹?——再申明一遍:方言問題在字形結構分析問題搞清楚之前暫不討論。

    所以,還是回過頭來,請先生繼續舉例,祇是別再舉俺明確說過的那種現象的例子嘍(緐不省之形體母可以寫作女)~~~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龍泉:

再補一證:金文“每”字即有從“女”之例(如《天亡簋》、《(上次下虫)壺》,《(上次下虫)壺》那個“每”與本簡極為相似,參見《金文編》卷一“每”字下)

所以,單獨成字的“每”是可以寫作從“女”的哦!這種從“女”的“每”正是代換聲符或聲符簡省的結果。

同理,《吳命》這個字自然就是代換聲符而從“女”的“每”了呀!東山先生請好好的去查查看吧!

[此主题已被 龍泉 在 2009-2-17 13:52:42 编辑过]

金文字形之特殊性已經說過,請舉楚簡的例子來瞅瞅,因為咱們現在討論的是楚簡。

发表于 2009-2-17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文字形之特殊性已經說過,請舉楚簡的例子來瞅瞅,因為咱們現在討論的是楚簡。

OH!My God!東山先生辭窮了哦!

我已經舉出古文字“每”從“女”的例子,尤其那個《(上次下虫) 壺》正是戰國時代中山國器物,也屬於戰國文字,與楚簡時代相當!你如何說明金文這兩個“每”字的構形呢?說來聽聽吧!

現在你居然又說要以楚簡文字為主,難道研究楚簡只能用楚簡資料來印證,其他戰國文字資料如金文、璽印文字、石鼓文、汗簡、古文四聲韻等都不能算數嗎?我已經舉證了,請不要再用其他理由推托了,否則實在無法與你討論下去了!承認錯誤並沒有那麼難吧!

发表于 2009-2-17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4 01:38 , Processed in 1.06948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