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东山铎

《文物》第6期出版清華簡上市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初的“天命观”

    在约公元前1611世纪的中国殷商时代,王朝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在于“君权天授”,所以殷纣王曾宣称“我生不有命在天?”(注:《尚书·西伯戡黎》。)。但周人克商后,周王朝必须面对“殷王执有天命”的信念对其王权合法性的挑战,为此,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思想家们便提出了“天命靡常”说以回应这种挑战。该学说认为:是殷王“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注:《尚书·召诰》。);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注:《尚书·蔡仲之命》。)。现皇天发现周王有德,“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注:《尚书·康诰》。),因此“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注:《诗·大雅·文王》。),现“侯于周服”就已成了“上帝既命”。王朝权力的政治基础在于“受命于天”,但是“天”(上帝)只将其管理国家的“命”授予那些具有“德”行的人君,由于商人失德,天(上帝)便选中并赐命于周人。

    这一理论在政治上有三方面的意义:

其一,人君必须秉德而行,“祗若兹德,敬用治”以顺应天命。《尚书·无逸》记曰:“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微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这里说文王生活俭朴,以安民、养民为要务,以懿美恭敬之德感化人;他心中时刻牵挂着臣民的冷暖疾苦,以爱善之心惠及鳏寡孤独;他废寝忘食,不敢有须臾懈怠,不敢有丝毫贪占。并且正是文王的这种德行感动了上苍,才使得周人取代殷商而配受天命。

其二,衡量人君是否秉德的标准,是看其能否“敬德保民”,《尚书·蔡仲之命》有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因此人君要想“祈天永命”,就必须敬德保民。“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注:《尚书·酒诰》。),这样便把天命与民意的支持联系了起来,这点在中国文化的演化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

第三,对于不能够“敬德保民”的“无道”人君,人民拥有顺其“天道”而革其“受命”的权力。这一论证破天荒地提出了对帝王人君的行为规范要求,从而像纣王那样为所欲为的君王,也第一次地不仅在道义上,同时也在理论上遭到否弃。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傅斯年先生才称:《周诰》、《大雅》中的“天命靡常”观是中国人道主义的黎明。

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28772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從陳勝、吳廣的“大楚興陳勝王”到漢高祖的芒碭斬蛇起義,說起來,在根子上都和文王這篇訓辭一個路子:

天命來到俺家裡啦~~~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居:
呵,东山兄这么说,就等于否定了文王受命了哦

表述有些不準確。應該說,文武父子一體(就像說清代小學大家王氏父子那樣),都代表周邦;說受天命,應該從邦國上說(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所以,文王是已受命之君,這兩支簡是文王告訴武王,“受命”是咋回事?如何纔能“受命”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從《保訓》圖版來看,可知《書》中何以“由”字多寫爲“迪”,

因爲“由”下部常多寫一橫筆,到了隸書中就變成“迪”了;這就如同本篇中的“乃”寫作“迺”那樣,“迺”字的“辶”旁其實也不是一般的“辵”旁,而是由“𠃊”筆劃變來的。

发表于 2009-7-11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山兄所谓“迪”字,实际上是“𠧴”字。一横画的上部为“𠧪”字或体,中间为“土”,不是“由”字。

《说文·乃部》:“𠧴,气行兒。从乃,𠧪声。读若攸。”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謝蒿耳兄指教,

在下的想法,請參王國維《釋由·上》(《觀堂集林》卷六,河北教育版136頁):

余意,𠧠、迪本是一字,古𠧠、由同音同義,故𠧠或從由作𠧠(中從由),轉訛爲迪,亦猶𠧠之訛爲𠧠也。……是逌、迪一字之證。然則𠧠、由二字,其音同,其義同,其引申、假借之義亦無不同。𠧠之變化當爲由,……。(注:這裡的𠧠,就與蒿耳先生所指出的𠧴是一個字。)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國維所舉的例子是:

《書·多方》:“不克終日,勸于帝之迪。”迪,馬融本作攸。

這與《说文·乃部》:“𠧴,气行兒。从乃,𠧪声。读若攸。”明顯聲音相同,是一個字音。

        “𠧴”與“逌”是一個字,所以原考釋者直接釋爲“由”是正確的。在下不過是根據簡本的寫法,認爲《尚書》中常見的“迪”字,其原本的寫法應當是《保訓》簡文中的那種“𠧴”字形寫法而已,所以在轉寫過程中容易訛變成“迪”(從由聲)字形。

发表于 2009-7-11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鼓掌,东山兄赶紧写文章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见笑见笑~~~

或说是“𠧴”叚爲“由”(孫詒讓《古籀餘論》卷三,曶鼎銘文),是說恐不如王國維直接將兩個字看作一個字形分化而來好理解。比如:届時的“屆”這麽寫;卣字形中間的“土”形應該可以認爲是“由”形之本吧?即:𡆮——𠙽——由?

发表于 2009-7-11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山兄继续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9-20 12:21 , Processed in 1.04998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