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坐持有道

由半坡陶器刻画符号推导数字符号形成汉字图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7-24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声明一下:

本人研究汉字本源,纯属业余爱好,好比渔网,不光漏洞百出,多有断线,跳线,乱缠之处,非常盼望网友的批评指出,具体探讨。

但是,对如外行人那样的挖苦,讽刺,诋毁者,在下以后将不再回复,以避免重蹈口水帖之下场。

下不为例:

 

外行人先生

 

不是我说您,您确实是个“外行”,您知道咱们这个“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的是什么吗?

 

光看文字我们只能是“研”,要想“”就必须得穷其数才行,这不是我的什么“胡扯”,这是先古人在文字当中告诉我们的道理,如果您不明白,可以不耻下问,不能随便使用汉字来什么“胡扯”?不论“外行”“内行”,我们研究啥能离得开数字呀?

 

[此主题已被 坐持有道 在 2008-7-24 15:21:55 编辑过]

发表于 2008-7-24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这贴也斗上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7-25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jesse

呵,这贴也斗上了~

==========================

不会啦~,以后在下对“嘘”的一律保持沉默,还是务实的好~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8-7-25 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下认为“王”字和“龙”字。古人发音时,其中肯定是有关系的,具体什么关系现在我不敢肯定,但是,根据在下的“数字符号衍生汉字”的理论,“数字是文字的本源”:“数字符号本身具有音符意符形符的作用”。

请看“数字符号5”在甲骨文“王”字和“龙”字上的体现,我们可以发现其一个是正立形,一个是倒立形。可以证明其发音不可能没有相似或关联的地方。

[此主题已被 坐持有道 在 2008-7-24 20:10:38 编辑过]

发表于 2008-7-25 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7-25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甲骨文12345678910的字形,里面有一块甲骨很能说明问题,数字七也就是“甲”字,这个即是数目字又是文字的字,我们怎么来理解哪?在一块甲骨上,其两个字形同时存在,我们又如何释读哪?



“甲”字后来的变化也没有脱离“七”数的影子“刻写的笔划数7”

[此主题已被 坐持有道 在 2008-7-25 13:14:21 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如这样,为了更好的探讨汉字的本源,我们可不可以来点“情景喜剧”,在下不才,过把导演的瘾,当回“主角”(远古孩童:学生),来本楼的各位先生女士“友情客串”(远古成人:老师),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剧情如下:天地日月,远山近河,林木茂盛,荆棘丛生,农田猎场,家禽野兽,男女老少,半穴房舍,广场高台。


如果1代表男人(阳),2代表女人(阴),男人加女人组成人类。这并不复杂,也是学生的理解。

(红框内“人”字形来自《甲骨文编》)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位老师对学生说:
甲和七的写法都是十字形,但是它们的取象含义判然有别。
甲是鱼鳞纹的象形,四片鱼鳞交汇之处其纹若“十”,所以用之为甲,甲的本义就是鱼鳞,直到现在人们还常把鳞甲合称,就是这个意思。甲的准确写法是横竖都一般长。另外,《尔雅·释鱼》曰:“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丁、乙、丙也都是来自于鱼身,为什么单单不说“鱼鳞谓之甲”?因为那个时候甲为鱼鳞之义人们还在普遍使用,大家都知道,所以就没有必要再释,故而省略。
七是个指示兼会意字,它的准确写法是横长竖短,它是切字的初文,一长横表示被切的物体,中间加一短竖表示被切断和被切断的部位,七、切古音都是清母质部,读音相同,因为它们是古今字。
也就是说,这两个字只是形状略相同,但是其造字方法、取象、含义、读音都没有任何相似或相同之处,您怎么能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说呢?
还是老话:古文字研究这门学问是最质朴也是最复杂的,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千万不能靠想当然来搞这东西,如果你不是对它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最好不要仅凭表象认识来说话。

=========================================================================

学生与老师们,来到河边,先看到河水,后见水里有鱼。

学生提问:水  (《甲骨文编》)

我们看到了老师说的鱼身上的“甲乙丙丁”,我们进一步看到“乙”非“鱼肠”,乃鱼体之轮廓线,按先水后鱼的顺序我们可知“乙”源于“水”更可信。

我们也能看到所谓“甲”在鱼字上的衍变过程,鱼头勉强有“甲”形,鱼鳞为“X”为“∧”形,

再看

我们可知以横之长短是无法解释“七”与“甲”的区别的。

所谓“鱼枕谓之丁”不知是在哪里?

只有“丙尾”暂时还说的通


[此主题已被 坐持有道 在 2008-7-26 23:08:47 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走原先生曾经在问在下:憑什麽47×69就是數字符號10?

 

现在找到一例子:“寻”字的变化非常直观清晰的表明了在下的“数字符号”理论,此原始文字证据不知走原先生是否认可?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网友问:

这个讨论中有一个默认的假设:甲骨文是从半坡陶片上的符号演变来的
能不能请你们论证一下这个假设是怎么来的?

============================
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只要用眼睛看看就行了。




黑框里是半坡陶文符号,其余是《甲骨文编》里的字形。


红框里是勇者所谓“数字符号”,其余是《甲骨文编》里的字形。

我有几个疑问附后:
图1,他们是不是都是刻写在某一载体上的有一定意义的符号?相同相似的笔划之间有没有联系?前期的笔划与后期的笔划能够成为什么关系?
图2,为什么双手的姿势相同,却只有“学”能成为学习的“学”?所谓文字的“文”字形里是什么?不同变化的“豐”我们是以什么标准作为判断其是同一个字的?互易,交易的”易“字,其字意我们是从什么地方得来的?

有谁能简单的回答这些问题,让来这的人都能勉强同意哪?

[此主题已被 坐持有道 在 2008-7-30 21:43:00 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3 23:22 , Processed in 1.05433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