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声明一下:
本人研究汉字本源,纯属业余爱好,好比渔网,不光漏洞百出,多有断线,跳线,乱缠之处,非常盼望网友的批评指出,具体探讨。
但是,对如外行人那样的挖苦,讽刺,诋毁者,在下以后将不再回复,以避免重蹈口水帖之下场。
下不为例:
外行人先生
不是我说您,您确实是个“外行”,您知道咱们这个“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的是什么吗?
光看文字我们只能是“研”,要想“究”就必须得穷其数才行,这不是我的什么“胡扯”,这是先古人在文字当中告诉我们的道理,如果您不明白,可以不耻下问,不能随便使用汉字来什么“胡扯”?不论“外行”“内行”,我们研究啥能离得开数字呀?
[此主题已被 坐持有道 在 2008-7-24 15:21:55 编辑过]
举报
呵,这贴也斗上了~
==========================
不会啦~,以后在下对“嘘”的一律保持沉默,还是务实的好~呵呵~
[此主题已被 坐持有道 在 2008-7-24 20:10:38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坐持有道 在 2008-7-25 13:14:21 编辑过]
不如这样,为了更好的探讨汉字的本源,我们可不可以来点“情景喜剧”,在下不才,过把导演的瘾,当回“主角”(远古孩童:学生),来本楼的各位先生女士“友情客串”(远古成人:老师),不知诸位意下如何?剧情如下:天地日月,远山近河,林木茂盛,荆棘丛生,农田猎场,家禽野兽,男女老少,半穴房舍,广场高台。如果1代表男人(阳),2代表女人(阴),男人加女人组成人类。这并不复杂,也是学生的理解。
(红框内“人”字形来自《甲骨文编》)
有位老师对学生说:甲和七的写法都是十字形,但是它们的取象含义判然有别。甲是鱼鳞纹的象形,四片鱼鳞交汇之处其纹若“十”,所以用之为甲,甲的本义就是鱼鳞,直到现在人们还常把鳞甲合称,就是这个意思。甲的准确写法是横竖都一般长。另外,《尔雅·释鱼》曰:“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丁、乙、丙也都是来自于鱼身,为什么单单不说“鱼鳞谓之甲”?因为那个时候甲为鱼鳞之义人们还在普遍使用,大家都知道,所以就没有必要再释,故而省略。七是个指示兼会意字,它的准确写法是横长竖短,它是切字的初文,一长横表示被切的物体,中间加一短竖表示被切断和被切断的部位,七、切古音都是清母质部,读音相同,因为它们是古今字。也就是说,这两个字只是形状略相同,但是其造字方法、取象、含义、读音都没有任何相似或相同之处,您怎么能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说呢?还是老话:古文字研究这门学问是最质朴也是最复杂的,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千万不能靠想当然来搞这东西,如果你不是对它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最好不要仅凭表象认识来说话。
=========================================================================
学生与老师们,来到河边,先看到河水,后见水里有鱼。学生提问:水 鱼 (《甲骨文编》)我们看到了老师说的鱼身上的“甲乙丙丁”,我们进一步看到“乙”非“鱼肠”,乃鱼体之轮廓线,按先水后鱼的顺序我们可知“乙”源于“水”更可信。我们也能看到所谓“甲”在鱼字上的衍变过程,鱼头勉强有“甲”形,鱼鳞为“X”为“∧”形,再看
我们可知以横之长短是无法解释“七”与“甲”的区别的。所谓“鱼枕谓之丁”不知是在哪里?
只有“丙尾”暂时还说的通
[此主题已被 坐持有道 在 2008-7-26 23:08:47 编辑过]
文化走原先生曾经在问在下:憑什麽就是數字符號10?
现在找到一例子:“寻”字的变化非常直观清晰的表明了在下的“数字符号”理论,此原始文字证据不知走原先生是否认可?
有网友问:
这个讨论中有一个默认的假设:甲骨文是从半坡陶片上的符号演变来的能不能请你们论证一下这个假设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只要用眼睛看看就行了。
黑框里是半坡陶文符号,其余是《甲骨文编》里的字形。
红框里是勇者所谓“数字符号”,其余是《甲骨文编》里的字形。我有几个疑问附后:图1,他们是不是都是刻写在某一载体上的有一定意义的符号?相同相似的笔划之间有没有联系?前期的笔划与后期的笔划能够成为什么关系?图2,为什么双手的姿势相同,却只有“学”能成为学习的“学”?所谓文字的“文”字形里是什么?不同变化的“豐”我们是以什么标准作为判断其是同一个字的?互易,交易的”易“字,其字意我们是从什么地方得来的?有谁能简单的回答这些问题,让来这的人都能勉强同意哪?
[此主题已被 坐持有道 在 2008-7-30 21:43:00 编辑过]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3 23:22 , Processed in 1.05433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