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002|回复: 3

上甲微的“砌中”與“歸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9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甲微的“砌中”與“歸中”
————讀清華簡《寶訓》(之二)
武家璧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

(首發)

  《寶訓》講商先公上甲微報復有易氏,使之“服厥罪”,其主要手段是“矵中於河”。《竹書紀年》載“殷侯微以河伯之師伐有易”,《山海經·大荒東經》郭璞注引《竹書》曰“殷主甲微假師于河伯以伐有易。”李學勤先生釋文“假中於河”,殆擬合“假師于河伯”之意,雖文意可通,但字形不合。
  “矵”字從石從刀,趙平安隸寫為“矵”甚確。此字見《龍龕手鑒》《四聲篇海》《正字通》等,謂“砌”之俗字。遼釋行均撰《龍龕手鑒》輯錄大量俗字、異體字、古文字及簡體字,在釋讀敦煌文獻中發揮重要作用,是辨識古俗字的重要工具。《說文》“砌,階甃也。”“砌中”即以甃石壘砌成臺階狀的“中”壇。《漢書·禮樂志》“帝臨中壇,四方承宇。”石砌臺階狀中壇,見於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的方形祭壇,陶寺文化觀象臺半圓形基址外壁也有一圈卵石圍欄,殆即祭告天地之場所。中壇選址一定採用了“辯方正位”的科學方法,壇中央可能立有定方向用的表杆,是謂“立中”或者“立極”。上甲微“砌中於河”就是在河濱或河伯之地堆石壘砌了一座“中”壇。“砌”有堆聚之義,故“砌中”亦可解釋為築壇聚眾,然後祭告天地,誓師出發。
  《寶訓》中的“河”以地名為佳,上古地名、人名、神名、族名可以合一,本簡釋為“河伯”並無不宜。殷墟卜辭“侑于四方及河”,將“河”與“四方”對舉,顯見以河為中央,故河伯所居,關乎殷人“中”之所在”,不可不考。《楚辭·天問》“夫河伯,而妻彼雒嬪?”此為河洛地區之河伯。《寶訓》謂微“歸中於河”,傳貽至成湯,“用受大命”,考古界傾向認為成湯所居“西亳”即今偃師尸鄉溝商城,誠如是則殷人之“中”在黃河附近的偃師商城。或以為“湯始居亳”在“北亳”,即盤庚遷治的“亳殷”,是謂殷人之“中”在今安陽殷墟。迄今這兩地均未發現有“中”壇遺跡。我們認為《寶訓》言微“砌中”、“歸中”當在殷墟一帶,試為之證。
  《天問》載“該”(亥)與“恒”(亙)都曾“秉季德”(即王位),兄弟倆“並淫”于有易,而有易氏僅僅“危害厥兄”,“恒”不僅不為兄報仇,反而“往營班祿”,討好有易,王亥之子上甲微只好借河伯之師以報仇。推測王恒(亙)居殷墟洹水上,距離有易氏之居易水不遠,大河亦在附近,為洹水、易水所歸。
  先說易水。王先謙合校《水經注》有趙一清補“洺水”條云:“《初學記》邢州下引《水經注》曰‘洺水一名漳水。’…《寰宇記》磁州‘武安縣’下引《水經注》云‘洺水出易陽縣西山。’洺州‘永年縣’下《風土記》云‘南易水本名漳水,源出三門山西,自肥鄉縣界流入。’《趙地記》云‘六國時此水名易水。’《埤蒼》及《水經》云‘洺水之目不知誰改,俗謂山下地名洺,水因經之故曰洺水。’按《燕趙記》云‘其分有三易,漳為南易。’”是謂漳水在六國時名“易水”,不過此漳水非“濁漳(潞)”、“清漳”之水,實即“洺水”。可由漢“易陽”縣在臨洺關得證。
  古易水有三,北易水、中易水在燕國,入今白洋澱;南易水在趙國,入古河水。只有南易水與“河”有關。前漢《地理志》、後漢《郡國志》載趙國有“易陽”縣,應居易水之陽。後漢《五行志》載永元七年“趙國易陽地裂”。北魏一度廢省易陽縣,至孝文帝時又於今臨洺關複置(王仲犖《北周地理志》河北洺州“易陽縣”條)。《隋書·地理志》載臨洺縣“舊曰易陽。”考古發現易陽故城遺址在今永年縣臨洺關鎮西北的西陽城鄉。《通典·州郡》“洺州”條“今理永年縣,…春秋時赤狄之地,晉荀林父敗赤狄于曲梁即此,其後屬晉。…臨洺,漢易陽縣。”古易水下游有“永年窪”因長年積水而得名,當為古黃河與易水的交匯處,現為華北平原繼白洋澱、衡水湖之後的第三大窪澱,周圍地區水草豐茂,宜於畜牧。自夏商至春秋,有易(狄)氏在南易水一帶盤踞達千餘年。
  再說河水。《尚書·禹貢》“導河積石,…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入於海”。《漢書·溝洫志》載王橫曰“禹之行河水,本隨西山下東北去。”自今延津黃河故道至浚縣大伾山,古黃河實沿西山(太行山)下東北流。《偽孔傳》“山再成曰伾。”大伾山(東山)與浮丘山東西相去1公里許,突起于千里平原之上,符合“山再成”之說,世稱“禹貢名山”。大抵禹河(古黃河)自“大伾”轉向北流,至“大陸”複循西山東北行,出白洋澱後東入海。《禹貢》偽孔傳“大陸,澤名。”《爾雅·釋地》“晉有大陸”郭璞注“今巨鹿北廣河澤。”《左傳·定公元年》“田于大陸”杜預注“《
发表于 2009-5-9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解释“砌中於河”、“歸中於河”很奇怪啊

砌字这样的用法,先秦有么?

如果“中”这样理解的话,说“归中”不就行了,加个“於河”,岂不是不成话了。

发表于 2009-5-10 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矵」與後世那個「砌」大概不會有啥關係。
发表于 2009-5-10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完全同意老鬼先生的說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3 23:10 , Processed in 1.0627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