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
2009年6月29日至7月4日,由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芝加哥大學顧立雅中國古文字學中心共同主辦,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承辦的“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9”在武漢豐頤大酒店舉行。
“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是由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陳偉教授、芝加哥大學顧立雅中國古文字學中心夏含夷教授和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周鳳五教授在2005年共同倡議發起的,旨在促進各國各地區從事中國簡帛學研究學者之間的交流,推動中國簡帛學在國際範圍內的發展。這個論壇從2006年至2008年已經舉辦了三次,地點分別是武漢、臺北、芝加哥,今年又回到了武漢。這次論壇有一個不同於以往三次的特點,就是論壇的主角不再是從事簡帛學的專家教授,而是在讀的博士研究生,共有來自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以及美國、日本、韓國、德國、以色列的50多位研究生參加,論壇各場發表與討論也都由研究生自己主持。
6月29日上午,論壇開幕,武漢大學校長顧海良教授應邀出席並作了發言,陳偉教授和夏含夷教授分別致辭。
論壇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由研究生宣讀論文並進行專題討論,第二階段是由幾位著名學者為與會研究生開設學術講座並答疑解惑。
論壇第一階段,共進行了六場報告,與會研究生提交並宣讀了近40篇論文。這些論文的研究對象非常廣泛,不但包括戰國秦漢以至三國的簡牘帛書,也涉及到甲骨文、金文等其他出土古文字材料以及考古學文化。論文的研究角度有文獻學、語言學、歷史學、思想史學、考古學,等等,呈現出多樣化的特色。下面我們按照研究內容的分類,對提交論文作一概括性介紹。
立足於文獻學和語言學的文本研究,始終是簡帛學的基礎工作,不少論文内容與此相關:例如對新出戰國竹書進行細緻的字跡分析,有助於探討文本的形成過程;針對某一篇竹書討論其拼合與編連,力圖恢復竹書的部分原貌;就簡帛疑難字詞進行考釋,以期能夠更準確地理解文本;專門探討與簡帛有關的音韻問題;從語法角度對一些簡帛字詞的考釋提出批評,等等。
簡帛文獻為歷史學的諸多領域提供了難得的第一手資料,很多論文是從史學角度對簡帛進行研究的:例如參考楚地出土文獻考察楚國官制問題;結合考古資料梳理楚國大族薳氏的譜系;利用秦簡研究秦代的家庭形態和戶籍制度;借助漢簡中的物價材料探討漢代河西地區的商品經濟情況;根據長沙走馬樓吳簡剖析三國時期孫吳政權的地方財政機構,等等。
簡帛文獻包含著重要的思想史和學術史資料,這方面的研究多年以來都是簡帛學的熱點。這次論壇的宣讀論文有兩篇都論及子思學派;還有若干篇或是討論郭店簡《太一生水》中的宇宙生成論,或是梳理上博竹書《孔子詩論》中的思想史線索,或是總結簡帛文獻對於研究早期儒家的重要意義,都涉及到思想史和學術史上的重要問題。還有幾篇論文探討的是簡帛文獻中的數術資料,例如秦“祠先農”簡,秦漢時期的擇日術及日書的活用,這些問題可以說是另一類民間的思想史。
在第一階段的最後半天,論壇進入“自選主題討論”階段,與會代表專門就普遍關心的兩個議題進行討論。第一個議題是“新發現簡牘材料的介紹與研讀”,主辦方請幾位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同學分別就以下新見簡牘材料的內容和研究情況加以介紹: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書《保訓》、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所藏秦簡、甘肅永昌水泉子漢墓字書簡、湖北荊州地區多批漢墓簡牘。武漢大學訪問教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張春龍先生還介紹了里耶秦簡中的封檢材料和郴州蘇仙橋新出西晉簡牘。這些最新簡牘材料引起了各國代表的極大興趣。第二個討論題目是“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進行互證時所需注意的問題”,這是一個出土文獻研究領域重要的方法論問題,與會同學各抒己見,討論得非常熱烈。
在論壇的第二階段,主辦方特意邀請李學勤、裘錫圭、曾憲通、林沄四位教授為與會同學作了七場學術報告。四位教授都是在出土文獻研究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老專家,素為後學所崇敬,他們的連袂出席讓各國同學倍感振奮。李學勤教授的第一場報告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的複雜關係,簡明而不失系統;第二場報告簡要而生動地介紹了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書的基本情況,引人入勝。裘錫圭教授的兩場報告都是由古文字材料中的某一個字入手,精彩演示了如何運用多種相關知識考釋古文字,展示了精微廣大的學術風範。曾憲通教授第一場報告結合自己多年來的研究經驗,講解了如何從多個角度考釋古文字;第二場報告則用十個題目勾畫出三十年來古文字學的發展面貌。林沄教授以“厚”字為例,為如何運用古文字考釋的基本方法——偏旁分析法——作了精彩示範。另外,主辦方的三位教授也為同學們做了三場講座。夏含夷教授結合西方文獻學的經驗,闡述了如何為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尋找一種多元的釋讀方法。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的彭浩教授結合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