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185|回复: 14

山东淄博高青县考古发现西周城址,出土有青铜器、刻辞卜骨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6 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自:http://unn.people.com.cn/GB/14748/10445239.html

山东高青县境内考古发现西周城址

 

2009年11月25日09:26  来源:《光明日报》

  前不久,山东省文物考古队对在高青县境内发现的陈庄城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有关专家称,陈庄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山东地区周代考古的一项空白,对研究周人东征及早期齐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陈庄遗址是南水北调东线建设工程中发现的,2008年10月份开始考古发掘,目前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通过勘探和发掘,考古队员发现西周城址一座,平面呈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城址周围有城墙和环壕。同时清理出房址、窖穴、灰坑、夯土台基、殉马坑、墓葬等遗迹,出土有青铜器、刻辞卜骨等珍贵文物。考古专家认为,该城址的考古发掘,具有重要的历史考古研究价值,属省内少有。尤其是贵族墓葬和夯土台基的发现,对于山东地区西周时期的丧葬习俗、历史沿革、祭祀制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该城址是山东地区首次发现并初步确认的西周早中期城址,发现的夯土台基可能与古代社坛以及祭祀活动有关。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对研究该地区的先齐历史及商代方国提供了重要佐证。

  另据了解,考古队还新发现一处店子南遗址,初步探明年代可至大汶口文化中期(距今5000年—5500年)。根据已掌握资料,高青县域境内先前没有发现早于商周的古文化遗址,此次发现极大的丰富了高青的历史文化资料,将该县的历史往前推进了2500年,并进一步明确了大汶口文化的分布范围,将对鲁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类型和时代特征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的实物资料。(记者 赵秋丽 特约记者 李志臣)

[此主题已被 破晓 在 2009-11-25 22:38:10 编辑过]

发表于 2009-11-26 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刻辞卜骨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掘参与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35f0180100ax7y.html

我昨天下午到了高青,此次来高青是参加省考古所组织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田野考古技术培训班。今天将赶赴工地,参加专业考古发掘。我将珍惜机会,全力以赴,潜心学习,所以可能近段时间不来博客了。


此次发掘由来自省、各地市的30余名考古业务人员组成专业考古队,将对高青一商周遗址进行发掘,历时2个月。

 

我们将要发掘的这个遗址是商周时期的遗址,由于属于“泛黄区(黄河泛滥淤积的区域)”,其文化层非常厚,达两三米。再加上1米多的耕土层,我们需要发掘的深度可达三四米。冬天就要来了,土地很快就要上冻,全省这么多人集中在这里想多学点技术,说实话,连我们的老师和领队也颇感压力。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家泉遗址商代灶坑考(2008-11-16 19:17:43)
2008年11月16日,记者与董玮先生在对赵家泉遗址的文化层用洛阳铲进行勘探时,在牟国故城原北城墙处一断壁上发现一古代灶坑,根据其出土器物和地层关系,该灶坑应为商代晚期灶坑,被叠压于一夯土层(牟国城墙)下。这一商代灶坑的发现,首次从地层上论证了牟国城墙的相对年代,既晚于商代相承的西周,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牟子国城的始建年代为西周。

——题记

洛阳铲与考古勘探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洛阳铲,并且在口口相传中将其覆盖上了一层神秘莫测的色彩。的确,洛阳铲来源于洛阳盗墓者的发明,由于洛阳“凡卧牛之地,必有古墓”,所以明代中叶流行于洛阳的一种专门探测古墓的凹形探铲就产生了。这个铲子到底什么个样子?其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端有柄,可以接木柄或白蜡杆。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根据地下土层寻找墓葬的标志熟土(五花土)。

而非常具有黑色幽默的是,后来这个盗墓者发明的洛阳铲因其快捷方便而被现代考古学所引用,成为了考古勘探中最重要的工具。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1928年目睹盗墓者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便运用于考古钻探,在中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洛阳成为重点建设城市。工厂选址常遇到古墓,以机器钻探取样,费时费工,于是工程施工人员就利用这种凹形探铲,准确地探测出千余座古墓。之后这种凹形探铲推广到全国,并很快传到东欧和亚非各国,洛阳铲从此驰名中外。

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记者想说明的一点就是,洛阳铲从盗墓工具到考古勘探工具的转变,尽管在使用方法上看不出区别,但是二者却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考古学者是运用了地层学(上期稿中记者曾写道:地层学和类型学是考古学最重要的基础研究方法,而一个学科之所以成为一个学科最重要的就是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方法来使用洛阳铲——即根据探测到的土层的变化分辨出耕土层、文化层和生土层,进而分辨出文化层的层位与内涵。因其运用了纯粹考古学的学科方法,所以,洛洛阳铲从盗墓者手中到了考古学者手中,看似未变中性质却发生了质变——盗墓者发明洛阳铲的初衷仅为探测墓葬,而考古学者手中的洛阳铲是为了掌握和熟悉一个遗址的文化层厚度和面貌。

11月16日上午,为了进一步弄清赵家泉遗址地下文化层的具体状况,记者与董玮先生用洛阳铲对赵家泉遗址的北部部分进行了实地勘探,现将勘探的结果汇报如下。遗址的最北部分,即现在赵家泉村北约200米处的高台地,现存的土墙并非城墙,但在现在土墙的一些部位发现了夯筑土层,应为当时城墙残留的底部。根据采访当地老乡的情况证实了勘探的结果——老乡说当时的城墙(老乡口中的城墙应为牟城寨城墙,其范围与牟国城墙大略一致),是在现在的高台地上起来的,要比现在的高台地高多了。根据勘探结果,结合断壁剖面,可以清晰地发现该土墙为遗址的文化层,其具体时代为商周时期(因为该层出土了大量的商周陶器)。本期要写的商代灶坑就出于该土墙中段离土墙高台地下约1.5米深的地方。以最北边的城墙为基准,往南约20米,该处土层勘探的结果是:25厘米的黑褐疏松土下面叠压着20厘米的沙层,半米以下,就是板结红褐黏土,里面夹杂着大量的暗褐色土块与汉代的陶片,距离地面一米以下发现商周的陶片,土层也随之变成黑褐黏土。此处文化层深约1.5米。最北边的城墙往南约40米的地方,缺省沙层,而且一米以内未见文化层。这个勘探结果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赵家泉遗址历史上辛庄河(汶河支流,或叫汶河)的河岸(包括洪水期)在离城墙往南20-40米的范围内。

当然,对赵家泉遗址地下文化层的勘探才刚刚开始
发表于 2009-11-26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天啊。这都启动人肉了。
发表于 2009-11-26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不错,商周卜骨都有了
发表于 2009-11-29 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4万平米太小了,方百丈之城

 

发表于 2009-12-28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青进一步的考古发现必将令学术界震惊。先提前八卦一下。

发表于 2009-12-28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期盼ing 
发表于 2009-12-28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博主是我本科同班同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4 04:48 , Processed in 1.05348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