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alhyh 于 2019-7-2 21:04 编辑
《吕氏春秋•十二纪》其实是观象授时的对照标准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其中的《十二纪》写成于秦八年,即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
《吕氏春秋•十二纪》有关星象的记载整理如下(1):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
“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
“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
“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
“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
“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奎中。”
“孟秋之月,日在翼,昏斗中,旦毕中。”
“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巂中。”
“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
“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
“仲冬之月,日在斗,昏东壁中,旦轸中。”
“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娄中,旦氐中。”
一般认为《吕氏春秋·十二纪》中所记的星象是春秋战国时期实际观测的记录,是历史文献中最早、最完整的记载。其涉及的历法就是十二月历。
郑捍马曾作《<礼记•月令>天象年代考》一文,文章总结道:“<礼记•月令>每个月份的间隔毫无规律,说明这份月令既不是出自周王室,也非出自某个诸侯国,而是战国七雄各个诸侯国民间留传的有关月令认识的大杂烩”(2)。 这间接地说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礼记·月令》与十二月历并不十分吻合。众所周知,《礼记·月令》与《吕氏春秋·十二纪》除在一些词句上有所差异外,内容大致相同。因此,对《礼记·月令》的看法同样适合于《吕氏春秋·十二纪》。
《吕氏春秋·十二纪》与十二月历并不十分吻合,这是为什么呢?
乐爱国在《<管子>与<礼记·月令>科学思想之比较》中指出:《月令》出于《管子》(3)。
胡家聪则更进一步认为:《吕氏春秋·十二纪》“可能出自齐国的的稷下学宫,是<玄宫>、<四时>两篇阴阳五行说的发展”(4)。
《管子》一书的《玄官》和《玄官图》中保存了一种与后世通行的二十四节气大不相同的制度。有学者曾提出:三十节气“应是一种与彝族十月历相同, 以36天为一月,72天为一季, 分一年360天为5季10月的历法”(5)。
另外,与《十二纪》一样,也是以建寅之月(孟春)为岁首的《夏小正》,同样,也有些学者认为: 《夏小正》本是一年十个月的太阳历, 而不是一年十二月的历法;它与彝族十月太阳历一样同源于远古的羌历(6)。
以上种种,多是猜测之词。以现在的科技条件,完全能够复原《吕氏春秋·十二纪》所展现的天文现象。笔者对《十二纪》中的相关描述,选择其中的“旦中星”作了一次场景还原。
利用许剑伟先生编著的《寿星天文历(V5.05)》,分别查得前907年和前592年的朔望月下弦日的日期。
再利用Stellarium V0.18.0中文版桌面星空软件反演当年的天象。在利用这个软件反演公元前的年份时,有一点要特别指出。由于这套软件将公元一年之前的一年设为了公元0年,而实际应该是公元前一年,因此Stellarium V0.18.0星空软件标明的公元前的年份都比实际年份少了一年。如软件标明的-999年实际应是公元前1000年。将Stellarium V0.18.0星空软件的观测地点按照“曲阜,北纬35º34'48.01'' ,东经116º58'48.01'',海拔150米”的数值设定。Stellarium V0.18.0中文版桌面星空软件反演的结果表明:软件所得到的下弦月与旦中星同时出现在天明时分的南中天的日期和《寿星天文历(V5.05)》中的朔望月下弦日的日期接近或重合。这就说明,《吕氏春秋·十二纪》其实是观象授时的对照标准,使用的时间可以从殷商晚期一直到春秋中期。当然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慢慢积累,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笔者反演的结果如下表:
年代
|
前1199年2月14日(立春、上弦前1日)
|
昏中星
|
参
|
弧
|
星
|
翼
|
亢
|
心
|
斗
|
牛
|
危
|
壁
|
娄
|
昴
|
上弦日
|
2.15.
|
3.17.
|
4.15.
|
5.15.
|
6.14.
|
7.13.
|
8.12.
|
9.10.
|
10.10.
|
11.8.
|
12.7.
|
1.6.
|
星月中天日
|
2.15.
|
3.16.
|
4.15.
|
5.14.
|
6.14.
|
7.14.
|
8.13.
|
9.11.
|
10.10.
|
11.9.
|
12.8.
|
1.6.
|
旦中星
|
建(斗)
|
牛
|
危
|
奎
|
毕
|
觜
|
柳
|
星
|
轸
|
氐
|
尾
|
下弦日
|
3.3.
|
4.1.
|
4.30.
|
5.29.
|
6.27.
|
7.27.
|
8.25.
|
9.24.
|
10.24.
|
11.23.
|
12.23.
|
1.22.
|
星月中天日
|
3.2.
|
3.31.
|
4.30.
|
5.30.
|
6.27.
|
7.28.
|
8.25.
|
9.25.
|
10.23.
|
11.23
|
12.24.
|
1.23.
|
年代
|
前907年2月12日(立春、下弦前1日)
|
旦中星
|
尾
|
建(斗)
|
牛
|
危
|
奎
|
毕
|
觜
|
柳
|
星
|
轸
|
氐
|
下弦日
|
2.13.
|
3.14.
|
4.12.
|
5.11.
|
6.10.
|
7.9.
|
8.7.
|
9.6.
|
10.6.
|
11.5.
|
12.5.
|
1.3.
|
星月中天日
|
2.12.
|
3.13.
|
4.11.
|
5.10.
|
6.10.
|
7.8.
|
8.7.
|
9.5.
|
10.6.
|
11.4
|
12.4.
|
1.4.
|
昏中星
|
参
|
弧
|
星
|
翼
|
亢
|
心
|
斗
|
牛
|
危
|
壁
|
娄
|
参
|
上弦日
|
2.27.
|
3.28.
|
4.27.
|
5.27.
|
6.25.
|
7.25.
|
8.23.
|
9.22.
|
10.21.
|
11.19.
|
12.19.
|
1.19.
|
星月中天日
|
2.26.
|
3.27.
|
4.26.
|
5.26.
|
6.25.
|
7.25.
|
8.24.
|
9.22.
|
10.21.
|
11.19.
|
12.19.
|
1.19.
|
年代
|
前607年2月10日(立春、上弦)
|
昏中星
|
参
|
弧
|
星
|
翼
|
亢
|
斗
|
牛
|
危
|
壁
|
娄
|
昴
|
上弦日
|
2.10.
|
3.12.
|
4.11.
|
5.10.
|
6.9.
|
7.8.
|
8.7.
|
9.5.
|
10.4.
|
11.3.
|
12.2.
|
1.1.
|
星月中天日
|
2.10.
|
3.12.
|
4.11.
|
5.10.
|
6.10.
|
7.7.
|
8.8.
|
9.6.
|
10.5.
|
11.4.
|
12.3.
|
1.1.
|
旦中星
|
尾
|
建(斗)
|
牛
|
奎
|
毕
|
觜
|
柳
|
星
|
轸
|
氐
|
尾
|
下弦日
|
3.3.
|
4.1.
|
4.30.
|
5.29.
|
6.27.
|
7.27.
|
8.25.
|
9.24.
|
10.24.
|
11.23.
|
12.23.
|
1.22.
|
星月中天日
|
3.1.
|
3.30.
|
4.29.
|
5.30.
|
6.27.
|
7.8.
|
8.25.
|
9.25.
|
10.23.
|
11.23
|
12.24.
|
1.23.
|
年代
|
前592年2月9日(立春、下弦)
|
旦中星
|
尾
|
建(斗)
|
牛
|
危
|
奎
|
毕
|
觜
|
柳
|
星
|
轸
|
氐
|
下弦日
|
2.9.
|
3.10.
|
4.9.
|
5.9.
|
6.7.
|
7.7.
|
8.6.
|
9.4.
|
10.4.
|
11.2.
|
12.2.
|
12.31.
|
星月中天日
|
2.9.
|
3.10.
|
4.8.
|
5.8.
|
6.8.
|
7.6.
|
8.6.
|
9.4.
|
10.4.
|
11.1.
|
12.2.
|
1.1.
|
昏中星
|
参
|
弧
|
星
|
翼
|
亢
|
心
|
斗
|
牛
|
危
|
壁
|
娄
|
昴
|
上弦日
|
2.25.
|
3.26.
|
4.24.
|
5.24.
|
6.22.
|
7.21.
|
8.19.
|
9.18.
|
10.18.
|
11.16.
|
12.16.
|
1.15.
|
星月中天日
|
2.24.
|
3.25.
|
4.24.
|
5.23.
|
6.22.
|
7.22.
|
8.20.
|
9.18.
|
10.18.
|
11.17.
|
12.17.
|
1.15.
|
有兴趣的朋友完全可以自己尝试一下。本人所使用的均为网上下载的免费软件,它们是许剑伟先生编著的《寿星天文历(V5.05)》和《Stellarium_0.18.0》。
注释
(1)、《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郑捍马:《<礼记•月令>天象年代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9045f80100yt。
(3)、乐爱国:《(管子)与(礼记·月令)科学思想之比较》,《管子学刊》,2005年第2期
(4)、胡家聪:《<管子•幼官篇>新考-兼论<吕氏春秋•十二纪>的年代》,《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2期。
(5)、刘尧汉、卢央:《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6)、刘尧汉、陈久金、卢央:《彝夏太阳历五千年一一从彝族十月太阳历看<`夏小正> 原貌》,《云南社会科学》, 1983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