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33|回复: 0

简书《老子》笺证(1)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9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战国楚墓简书《老子》笺证
                 
摘要:《老子》一书除了在长期流传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外,再加上人为的篡改,使之成为最难读懂的古代典籍之一。湖北郭店楚墓简书《老子》的出土,使一些基本问题得到了澄清。战国楚墓竹简的文字,长期以来也被错误地定性,下文对此作了改正。
关键词:简书《老子》 注  战国楚墓竹简文字  蝌蚪文  宗周简书
               
1、        大方无禺————大方无隅
这句话其实与我国上古时期的“天圆地方”的观念有关,《大戴礼•天圆》曰:“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楚辞•天问》:“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同书《惜世》曰:“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管子•内业》曰:“人能正静……乃能戴大寰而履大方。”这里的“大方”与《老子》中的“大方”是一个意思,指地;“隅”,郭店《老子》作“禺”,即今“隅”字,边也。“大方无禺”,方形莫大于地,却没有人知道它的四条边(或四个角)在哪里。
2、        天象无形————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与“大方无隅”两句,是“天圆地方”一个观念的两个方面,“大象”,即“天象”,在郭店《老子》中,“大象”正作“天象”。《易•系辞上》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又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大方无禺”和“天象无形”虽为成说,老子在当时已持怀疑态度;虽然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天象”与“吉凶”有关,老子却并不认为“天象”对“吉凶”有预兆的作用,即“天象”是“无形”的。
3、        大器曼成————大器晚成
“晚”,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作“免”,郭店《老子》作“曼”,意为“快慢”之“慢”。大器,春秋时指作为国礼的玉器。《左传•哀公十一年》:“初,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有余,以为大器。”《左传•文公十二年》:“襄仲辞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临鲁国,镇抚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辞玉。’对曰:‘不腆敝器,不足辞也。’”这里的“大器”就是指玉器。大器曼成:制作玉器是一个细致而缓慢的过程,是一段时间;《诗经•国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快了,玉器就会崩坏。“晚”,指玉器制作成功的瞬间,为一点时间。
4、        宠辱若缨————宠辱若惊
后人谓“宠辱不惊”形容人气量之大,“宠辱若惊”形容人气量之狭,皆非《老子》原意。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已皆误作“宠辱若惊”,而郭店《老子》“惊”作“缨”。《左传•桓公二年》:“鞶、厉、游、缨,昭其数也。”杨伯峻注曰:“缨即马鞅,马颈上之革用以驾车者。”由此可知,春秋时期,缨,是用来控制马驾车用的。郭店《老子》:“宠辱若缨,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辱为下也,得之若缨,失之若缨。是谓宠辱(若)缨。”在这里,老子认为“宠”和“辱”就像控制马驾车的马鞅一样控制着人。因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得宠”有“得宠”的义务,“遭辱”有“遭辱”的原因。不仅如此,老子还认识到“宠”和“辱”不只有互相对立的一面,而且还有互相转化的一面————“贵大患若身”。联系“吾所以有大患者,以吾有身”来看,老子在这里讲的是祸患的问题,而不是讲人的气量,这种清醒的认识与《诗经•小雅•小旻》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惕是一致的。老子既不赞成极端的“宠”,也不赞成极端的“辱”,他说:“守中,笃也。”因此,他赞成“守中”。这种思想为孔子所本,中庸之道所以为大也。“宠辱若缨”在流传过程中,因口耳传授,“缨”与“惊”音近致误。郭店《老子》出土后,研究者皆认为“缨”当读为“惊”,以错纠正,此吾甚为不解也。
5、        宠为下也
一般说来,“得宠”或“受宠”是一件荣耀的事情,是时下“公共关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即在古人也应有“如坐春风”之感,那么,老子为什么要说“宠为下也”呢?熟悉《老子》的人都知道,“为下”或“为……下”是老子处世哲学或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郭店《老子》曰:“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按照老子的观点,江海为百谷王,所以要为百谷下;圣人在民上,所以要“以言下之”;因为得“宠”,所以要“为下也”。“得宠”一方面是好事,另一方面也有危险,春秋时期持这种辨证的认识的人,不止老子一人。《左传•隐公三年》载石碏的一段话便是明证:“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得宠而能降,“降而不憾”,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坚持老子所说的“宠为下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9-20 00:41 , Processed in 1.04867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