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 汉唐经学导论 作者: 马楠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年: 2011-9 ISBN: 9787510421730
經乃先秦王官之書,起於漢代的經學則由政治學漸漸變成了經學文獻學。同時,治經方法則由師說家法、章句授受之“因承”,轉而為比經推例、群經相明之“推證”。何休、杜預最為簡潔明快地揭示了春秋學的“大義”:《春秋》非射覆之書,褒貶寓於經文之中,更藉由經文與經文的關係呈現。同樣,由於訓詁材料的缺乏,三禮的註釋更多是根據經文上下前後、輕重隆殺的關係做出推論。而漢晉經典注本本身也存在彼此發明,前後照應的關係。清人詳密的注疏或者糾正了他們的缺漏訛誤,但完全秉承了他們的治經方法:比經推例。 比經推例最大限度的通聯了同類型、同時代的文獻,也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文本的條理,幾乎必然地成為了經學文獻學的核心方法。這是否與經文自身的結構、書寫方式有關?比經推例又存在着什麽天然的漏洞,會怎樣影響經學的闡釋? 本书比较明确的分析了《十三经注疏》中的《三礼》(《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三传》(《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穀梁传注疏》)的内在条理,尤其是传之解经、注之解经传、疏之解经传注的统一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种基本方法对后代文献阐释的重大影响,以及这种方法的合理性与使用上的缺陷。
《比经推例》提要 马楠 第一部分:从春秋三传到舍传言经 唐前注春秋传者甚夥,唯左传杜预注、公羊何休注、榖梁范甯注完帙具在。三家注传,往往兼采二传为说,虽兼采其他,而能自守本传,不相扰乱。孔颖达、徐彦、杨士勋之疏,更能左右撷取,补苴罅漏(第一章)。 三传注疏守传不乱,乃由何杜范之注传、孔徐杨之疏传、注,皆用本传传经之义;而三传传经之条例法则,即夫子之所以修定春秋。经解称“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谓夫子比次事理,发义于经文异同、详略之间。故春秋之所以书写结撰,即三传之所以传经,何杜范之所以注经、传,孔徐杨之所以疏经、传、注。学者由传注疏解推详经义,亦必排比经文,推详传例(第二章)。 “舍传言经”起于中唐而滥觞于何郑,究其根本,以“比经推例”日益详密,必致略三传专门之学,自行推比比经文,取舍三家,更为新传(第三章)。 第二部分:从郑注三礼到礼是郑学 武帝之时,博士始专守六艺,其初本不专守一经;宣元之际,博士增立,于是经有数家,家有章句,师承授受,自蔽所习。汉末学尚通达,郑玄遍注群经。其注三礼,正以“比经推例”,后世礼学,莫不因之。 郑注三礼,发经文差次比列、举轻包重、据是言非、上下相照、前后平列等例(第一章)。 仪礼经文,缜密严栗,同篇则上下互文,各篇则彼此照应,或此详彼略,或相兼乃具。郑注则排比上下,通连经、记,就经明例,据例通经(第二章)。 周礼事项繁杂,郑则系连以明,内则通连“六官”,彼此相系;外则通连五经,引经证经(第三章)。 第三部分:比经推例之经学意义 “比经推例”本于经文之所以结撰书写,由“比经推例”而系连经文、发明经例、诸经相证,多能重证据实,言而有徵。“比经推例”虽不乏牵强之失,而其多以“比经推例”未能备举经文、贯通条例(第一章)。 注经所本,无非二端。一则师说家法、章句授受,所谓“因承”;一则比经推例、群经相证,所谓“推证”。东京师法家法没而通儒之学兴,学由“恪守所闻、莫敢同异”而至分析条理、贯通群经(第二章)。
馬楠《比經推例》審讀意見書 李守奎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599043/ 本書課題爲作者當年自己選定的碩士論文,意在抽繹《十三經注疏》里三禮、《春秋》三傳凡六種注疏的條例。《十三經注疏》是唐宋前經學的集大之成之作,也是我們今天經學研究中必須學習和依據的。《周禮注疏》、《儀禮注疏》、《禮記正義》、《左傳正義》、《春秋公羊傳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六種又是《十三經注疏》中分量最重的。對其注疏條例的歸納和總結,相信對漢注、唐疏,乃至對後來清人注疏的研究都會產生有益的影響。 著者有良好的經學修養,邏輯清晰、思維縝密、考證謹嚴。該書追本溯源,認為春秋三傳推比經文,發明經義,三傳傳經的方法也正是杜預、何休、范甯所以注三傳,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