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597|回复: 0

[清华简] 《繫年》106的「縵」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6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繫年》106-107「吳縵用【106】以師逆蔡昭侯」,整理者注釋說:「縵用,《左傳》作「洩庸」。洩,喻母月部;縵,明母元部,韻部對轉。」謹案:此說可從。簡文中的「縵」字作,其寫法西周金文曼龔父的「曼」作相同,很值得注意。郭沫若很早就指出甲骨文)就是「曼」的初文,增加「冃」聲。戰國文字的「冃」多作「」,類似「尹」形,參見《望山》118頁注31、《九店》69頁注45。同時將「」上半的「手」旁簡省,如(郭店《老子乙本》12)、(《昭王毀室·昭王與龔之》1)、(《武王践阼》2)。的寫法顯然是有較早的源頭。《繫年》某些文字寫法與用法與通行楚文字不同而有較古來源的現象是可以留意的,我們之前已討論過簡5的「(取)」字寫法與西周晚期的《集成》4203曾仲大夫簋「」相同。同時《繫年》的「師」多作「●=口象」、「」,與甲骨、金文相同(參看《古文字譜系疏證》第三冊2965-2966頁)。而一般楚文字習慣寫的「帀」,只見於簡19、25、56二見、81、82、83、88,其中「宋右●=(師)芋(華)孫兀(元)」兩見,其「師」都作「●=」是比較固定的。簡47、53的「葬」作,其外圍從「囗」,應該也跟甲骨文有關。

    再看(《性自命出》45),對比上博楚簡《性情論》簡37 作「曼」,則前者釋為「曼」或「縵」是沒問題的。張新俊先生《上博楚簡文字研究》41頁指出「“縵”字所从的“糹”以及“曼”中間所从的“目”形,被寫得不成形體,可以看成是“縵”的壞字。」但是此字明顯從「爪」不從「目」,筆者以為字形右下角是「寽」,應該有聲化的作用。「寽」,來紐月部或歸為來紐物部,但是從「寽」諸字如「捋」等字則是月部。而上述《繫年》的「縵」可以讀為「洩」,喻母月部,則「縵」之於「洩」,猶如「縵」之於「寽」。

  附帶一提簡文133「(止)公涉●=石(歸)」,「」整理者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4 03:59 , Processed in 1.06411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