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013|回复: 6

[清华简] 疑《繫年》64號簡的“射”字實是“發”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7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繫年》拿到書之後,掃了一遍,沒來得及仔細閱讀。前天蒙顏世鉉先生賜下《清華竹書<繫年>“射于楚軍之門”試解》電子本,我當時覺得顏先生對64號簡文義的理解很正確,讀“射”為“舍”也有裘先生讀《窮達以時》“三射”為“三舍”的證據,似是目前較好的說法。不過今天仔細一想,整理者將這個所謂“射”字隸定為从弓从夬,並引清華簡中一個从弓从夬从倒矢形可以確定為“射”的字,亦釋之為“射”,則恐有問題。今寫出向網友同好請教,敬請批評。

我們知道,古文字中的“射”,基本上都是从“矢”形或者寫作倒矢形的“箭”的,幾無例外,清華簡那個可以確定為“射”的字,也是如此(該字當是从“射”字甲骨、金文从弓箭从又之繁形變來的;清華簡裡肯定沒有寫作从弓从夬的“射”字,否則整理者一定就引以為據了);而這個字恰不从“矢”、“箭”之形,令人起疑。整理者意見頗有迷惑性的地方在於,《左傳》與此字對應的詞作“席”,“席”“射”音近,可這兩個字完全有可能只是義近的異文關係,並非通用字,所以不一定有語音上的聯繫。我覺得從字形出發,與其視為“射”的表意字,不如釋為“發”字初文。關於“發”字演變,裘錫圭先生有詳細論證,此不必贅言(參看《古文字論集》7478頁,中華書局1992年)。無論這個字按照整理者的看法,視右邊為从“夬”,還是把它看作“攴”的寫壞(此旁與一般的“夬”上部寫作封閉的圈形有別,和整理者舉出“射”字的寫法也有別),它所會以手或器物“撥”、“發”弓之義甚為明顯。戰國文字中的“發”,多已形聲化,但也有不加“癶”聲的古體(《戰國文字編》832

 楼主| 发表于 2012-1-7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发表于 2012-1-8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在于右旁是不是“夬”,目前恐怕没法肯定,也没法否定。

发表于 2012-1-9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此相近的形体见于上博三〈周易〉第26号简,上从㢭,下从肉。徐宝贵先生释为“腓”的异体字或者通假字。参见氏著〈楚墓竹简文字考释〉,〈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页75、76。
发表于 2012-1-9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落叶满空山:
与此相近的形体见于上博三〈周易〉第26号简,上从㢭,下从肉。徐宝贵先生释为“腓”的异体字或者通假字。参见氏著〈楚墓竹简文字考释〉,〈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页75、76。

這條證據我昨天也向郭永秉先生提到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天:

落叶满空山:
与此相近的形体见于上博三〈周易〉第26号简,上从㢭,下从肉。徐宝贵先生释为“腓”的异体字或者通假字。参见氏著〈楚墓竹简文字考释〉,〈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页75、76。

這條證據我昨天也向郭永秉先生提到了。

多謝二位先生提示。

发表于 2012-2-7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4 03:58 , Processed in 1.06385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