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主题已被 孟蓬生 在 2012-10-5 0:53:17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孟蓬生 在 2012-10-5 0:57:39 编辑过]
举报
厭聲壹聲相通:
《儀禮·鄉飲酒禮》:“賓厭介入門左,介厭眾賓入。”賈疏:“厭字或作撎字者,古字義亦通也。”(《古字通假會典》)
能聲壹聲相通:
楚系文字中“(从羽能聲)”之字讀為“壹”。
下圖摘自劉信芳先生《楚簡帛通假彙釋》(第65頁)
能,《正字通》乃帶切,音柰。姓也。唐能延壽,能元皓,宋能迪。又與耐通。《前漢·晁錯傳》胡貊之人性能寒,揚粵之人性能暑。《註》能,讀曰耐。
柰,泥母月部、耐,泥母之部。来,来母之部。
“[日/能]日癸丑”会不会是“来日癸丑”。
今天讀到《裘錫圭學術文集》中收錄的《“東皇太一”與“大熊(本從大從能)伏羲”》一文,才知道裘錫圭先生已經精當地論述了“能”聲和質部的關係,咋就沒有人在這裡提醒俺一聲呢?
當然我們也不能不遺憾地指出,有些人喜歡把自家祖宅裡挖出來的寶貝拱手送給別人。每當我們千辛萬苦找到上古漢語語音上一些跟中古以後的漢語不同的特點時,總有人歸結為親屬語言的影響(為什麼不是親屬語言受了漢語的影響呢?還有既然是親屬語言,為什麼不能看作從共同的祖語繼承而來?),真有點不可思議!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5-4-20 01:19 , Processed in 1.05019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