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小疋先生回覆! 一條訓釋材料是否聲訓,在前人沒有指明的情形下,主要依靠學者的判斷,而學者判斷的依據則是他們自己的古音學知識。章太炎、陸宗達先生跟您的判斷有所不同,我想原因可能有兩點: 一、他們跟您的古音學知識有所不同。 顏師古《匡謬正俗》曾指出樂府詩《蘭草自生香》的“中”字“音之當反,音張。今山東俗猶有此言,葢所由來遠矣”。章太炎先生在《文始》中論證“中”古音可讀入陽部,陸宗達先生即承其說而來。蓬生不自量力,在拙作《上博簡“臧罪”音釋》中又補充了幾例先秦至漢魏“中”字與陽部字押韻的資料。如果這些並非完全不可信,則根據先生回覆中“疊韻”亦可構成聲訓的說法,其條件也已基本滿足。
二、“中”字訓“藏”不像是普通的意義訓釋。 查《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中”字都沒有“藏”的義項。 這兩點是否可以構成聲訓的足證,可以討論,但是否不要先忙著做“陸氏之說絕不可從也”這樣的結論呢? 還要特別謝謝您在回覆中對我的鼓勵!您在回覆中說,您知道“中”和“藏”的古今音,尤其是斷言“中”和“藏”古音不相近,這對我來說,實在有點可望而不可及。以我目前的古音學知識,我只敢說某音跟某音相近或相通,而不敢說某音跟某音不相近或不相通。我希望今後加倍努力,儘量縮小跟您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