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中的先商文字
——甲骨文释读方法新探(二)
前文提到甲骨文口字除了是今文口字的前身之外,也是缶、瓦、石三字及其部首的前身,并指出甲骨文、西周金文到篆书的传承和演进关系,尤其是偏旁部首的形成是西周晚期至东周早期,周人有意识的对甲骨文、西周金文的字符进行了整理和细分,基本上是按照形、器、质、性、意等原则,对某一字符进行了再分解。在无需大规模废除旧文字的基础上巧妙地在极短时间内就迅速丰富了文字数量,并使变造出来的篆书没有脱离旧文字的原义,且把象形说事的甲骨文,一字多义或容易引起歧义的甲骨文以及西周金文,推上了字形与字义固定、字性分类明确的发展道路。这不仅开创了汉字一脉相承的演进方式,同时,也奠定了中国人思想文化大发展的基础,拉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而就文字特征来讲,形声、假借、转注三个特征就是这一文字大发展时期的产物。
就前文的磬、罄二字而言,甲骨文石字(图1)就是磬、罄二字的本字,甲骨文原义为石磬。周人在变篆过程中,再造了磬、罄二字,而将(图1)留给了石,特指材质。因此, (图1)在甲骨文当中就是磬字。这个甲骨文字类似于三角板的字符则是磬的原型,今天被释为磬的甲骨文(图2)其实是殸字,后人误认为它是磬字,一误至今。甲骨文(图2)本义是击磬,是会意奏乐的。因此,未释读的甲骨文当中磬、罄、殸、声、漀、謦等字都是有的。
本文着重要说的不是磬字,而是(图1)上面那个三角形字符究竟是什么。
虽然,这个三角形是磬的形状,但它成为磬是后期的事,它在成为磬之前究竟是什么更为重要。我认为它就是中国远古时代用于制作石璧、玉璧的石质圆规,人们在制作这种圆规之前必须确定石质的硬度,硬度确定的过程包含了人们通过敲击石头发出音响的判断过程,而在敲打成石质圆规的过程中仍然有敲击石头发出的音响,久而久之这种石质圆规就变成了中国古代乐器中一种特有的器形——石磬。
由此,立即引出了甲骨文辰字(图3),很明显甲骨文辰字是圆规和直角尺的合文,即规矩。所以,我认为其出现于甲骨文当中应当已经是引申意义了,应当是规律的意思。而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星座,被称为“大辰星”、“大火星”,传说颛顼时期所设的火正官职就是专门负责观测这颗星的活动规律。《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左传·昭公三年》:“火中寒暑乃退。”这些都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辰”是规律的意思。而且,今文字当中以辰为偏旁部首的字,绝大多数均有规律、规矩的意思。特别是古代壁画中常见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分别手持规、矩,背景则是各式各样的星宿图。传说中还有大禹治水时,左手持规,右手持矩,用以规划水道,设立标示。中国这些古代传说又将中国人对“规律”的认识,包括对“规律”一词的认识推向了甲骨文之前。
作为文字性重要旁证的是甲骨文农字、金文农字、篆书农字的演进变化。甲骨文农(图4)会意草木生长的规律,金文农(图5)会意田作的规律,篆书农(图6)会意种植、养殖的规律,这三种字体农字的字头部分由只包含草木,向包含农耕和养殖发展了,但是,代表规律之意的“辰”部首却未发生变化,这说明周人清清楚楚地知道甲骨文、金文每个字符的含义和构字原则,而且,也说明甲骨文农字并不是已进入农耕文明的商代的产物。
以上对甲骨文辰字、农字的释读,并不在目前已释读的甲骨文字义当中,由此连带产生的甲骨文辰字、农字产生于先商的思考,也不在已释读的甲骨文研究当中,这说明甲骨文释读可以由非专业人士来做,除了传统释读方法之外还有更多的路可以选择,批量释读甲骨文不是一种幻想。随后本人将分批奉上对数百个未释读甲骨文的分析,供甲骨文研究者、爱好者、关注着共同研究探讨。
甲骨风暴于2013年6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