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郑玄注:“絜,犹结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谓常执而行之,动作不失之。”朱熹《章句》:“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
一般解釋是:絜矩:儒家伦理思想。“絜”是量度的意思,“矩”是制作方形的工具。象征道德上的示范作用。(2009《辞海》五卷本)
【今按】:仔細體味二種古代注解,朱熹的說法顯然不大通。矩有“法度”之義,無煩再去“度(度量)”。鄭玄注提到“挈”,從後面的“常执而行之,动作不失之”來看,或是想解釋爲持拿、携帶之義,然意義終不大顯明。
“絜矩”很可能就應該讀爲“契矩”。契,契合、符合;矩,法度。“契矩”即一言一行符合法度,不逾矩,故能有示範作用。
古人有所謂“契繩”及“契繩矩”之成詞,似可與此互證。
(1)《東觀餘論》卷下《跋白傅書後》:
樂天書不名世,然投筆皆契繩矩,時有佳趣。乃知唐士(一作世)書學之盛如此。乙酉嵗閏月八日書。
(2)《宋百家詩存》卷三《藤蘿》:
虺蔓相結盤,虬梢互回曲。紛若未契繩,繁如已綸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