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711|回复: 4

最初汉字是记写思维语言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3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杨一光    关键词/最初汉字 思维语言

    最初汉字是帮助记忆(见前文《汉字的原始作用是帮助记忆》),而其帮助记忆的作用具体是通过记写思维语言来完成的。

         1
、文字形式的帮助记忆是思维发展进步的需要。

    人的记忆之所以需要帮助,这与思维活动关系密切。记忆本是一种心理功能,它是构成现实思维运动不可缺少的一类心理活动。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经验的积累,人们就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现时中的问题,更无法将认识活动引向深入。

    记忆与思维活动的关系即是如此,那么通过文字或其它形式的帮助记忆,则是对心理记忆功能的扩大或延伸,是为适应更复杂的思维活动的需要,通过借助心外事物的帮助,对心理记忆功能的强化。

    思维离不开记忆,复杂的思维则需要帮助记忆。那么具体联系到汉字的产生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认识事物的范围不断扩大,认识的内容逐渐深入,这势必对思维活动的准确性、敏捷性以及复合性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才有了帮助记忆的需要。

    最初帮助记忆的方法可能很多,如“结绳记事”就是其中之一。而比之于绳结来说,书写或刻划出的线条、痕迹则更富裕变化,更方便使用,因此更有利于思维信息的编码储存,是故才有了用文字代替结绳的创造与使用,以满足思维发展进步的需要。

    汉文字的具体发生,应与我国的原始农业相去不远。农业生产比之于采集、狩猎来说,已不再是简单的获取于自然的劳动,而是需要通过形成、积累并运用各种知识、经验来增加天然产物的创造性劳动的开始。在这种创造性的,即需要更多脑力支持的生产劳动中,文字形式的帮助记忆,辅助思维,必是不可缺少的。而且,事实上有关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知识,也都是形成于原始农业生产劳动中。而这类知识、经验的形成、积累及其应用,即便是从今天的角度看,若没有了书写符号的帮助,光靠大脑记忆,也是难以成就的。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最初汉字应是我们的原始先民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是通过帮助记忆来辅助思维的使用工具。

         2
、文字形式的帮助记忆是通过记写思维语言来完成的。

    文字形式的帮助记忆,其实就是把听觉的语音记忆转换为视觉的形符记忆,从而起到扩大或延伸记忆的作用。

    语音是通过听觉来感受,并经过一系列的心理过程来完成记忆或记识的。如当听到有人问,“米在哪里?”就会通过联想、回忆等心理过程,完成了有关米是在罐子里的记忆。可如果实际中的罐子很多,即情况复杂了,虽然记得是在罐子里,但具体是在哪一个罐子里则无法清楚,这就需要借助心外事物的帮助了。而文字形式的帮助,即在每个罐子上都刻有不同的形符标记,且米是在刻有“
0”形标记的罐子里,这样就无须挨个罐子去翻,只要通过视觉的作用,即找到“0”这个形符,就会快捷、方便地找到了米之所在。而这个由可听的语音转换到可视的形符的使用过程,也就是用文字记写或表达思维语言的过程。

    思维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但语言的表现形态有两种,以记写完整语义为基本使用单位的是交际语言形态。而以表达概念为使用单位则是思维语言形态。单个的汉字不能记写完整语言,无法表达完整的语义,即不能用于交际,但却可以用来记写或表达概念,即是与思维语言有着对应关系。如前面的举例“
0”,就是以字形为单位,用来记写或表达思维语言中可以食用的米这个概念的。而其记写的目或者说是表现在文字方面的功用,就是帮助记忆,辅助思维。

    所以,文字形式的帮助记忆,是具体通过记写思维语言来完成的。

         3
帮助记忆的文字已经具有了文字性质。

    能够传递语言的才是文字,这是人们通常的认识,那么帮助记忆的文字是否具备文字的性质,即可否称它们为“文字”呢?更具体地说,半坡等遗址出土的原始陶文是否就是文字?

    谈到汉文字的性质,一般都讲道“三要素”,即形、音、义。而否定陶文文字性质的一个重要理由,也是认为陶文虽然有形有义,但还没有固定的读音。

    陶文是属于个人使用,即是用来帮助个人记忆的。在个人使用的情况下,其字形与音(义)的结合肯定是不确定的。具体地说,同一个音(义)如“米”,我是用“
0”形来记写,你则是用“小”来记写,而他则可以是用“米”来记写,即其字形与语言中音(义)的结合是不确定的。而认为陶文还没有固定的读音,主要指的也是这。但我认为,绝对固定的读音,在任何文字中都不存在。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其多音的现象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所以读音的固定不是绝对的,而只应该是相对而言。所谓的相对,如相对于“我”来说,用“0”来表示米,其形(0)”、音(米)、义(米)这三者就是相对固定的,即这时的“0”是有形,有音且有义的。而具备这样的相对固定读音的记号、形符或是陶文,就应该是文字。

    另外,这读音的不确定性,还反映在对概念认识的变化上。人们最初关于“米”的概念,肯定是笼统的,即凡是可以去壳且煮熟可以食用的都可称作“米”。可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进步,则有了大粒的米、小粒的米,黄色的米,黑色的米等一些更具体的概念。而从这个角度看,其读音的问题也只应该是相对固定,而不可能是绝对固定的。所以,不管是谁记写,怎么记写;是笼统的表达,还是具体的表达,其具体到某一个形符,都应该是形、音(义)的结合体,除非是无意识的涂鸦。因此,帮助记忆所使用的文字,或者说陶文的文字性质是不容否定的。

    也有人认为:陶文或帮助记忆的使用是属于个人行为,不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不能算是文字。其实,人就是社会的人,人思考问题是个人行为,但思考的内容却离不开社会,而文字记录的,就是这些经过思考的社会内容。而从使用的角度看,原始部族或家族就是当时社会的基本形态,当一位老祖母受到刮痕的启示,发明了在陶器上刻划记号并用来帮助记忆的时候,她的子女、家人肯定也都是这些记号的参与使用者甚至是继承者。否则,这种发明、创造即便是有,也是难以成立或存世。而从这个角度说,人类的所有的发明、创造,包括文字,都应该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产物。

    总之,汉字的起源,是思维发展进步的结果,即最初汉字是通过记写思维语言来帮助记忆,辅助思维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4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一光 于 2013-10-24 20:52 编辑

前篇:

汉字的原始作用是帮助记忆。

发表于 2013-10-24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zjgw 于 2013-10-24 22:07 编辑

陶文是属于个人使用,即是用来帮助个人记忆的。在个人使用的情况下,其字形与音(义)的结合肯定是不确定的。
===============================
先生忽略了陶文的刻划书写者与陶文载体(陶器)的制作者的关系及族群是如何分配使用陶器的。

也就是说陶文不是也不应该是“个人使用”的问题,


具体地说,同一个音(义)如“米”,我是用“0”形来记写,你则是用“小”来记写,而他则可以是用“米”来记写,即其字形与语言中音(义)的结合是不确定的。而认为陶文还没有固定的读音,主要指的也是这。
=====================================
先生忽略了音义是否指向同物或同类事物,如果是,其图示是否应该相似或近似或相同。

另外,就“米”来说,上古陶文,是否具有刻划在陶器上必要或目的。


但我认为,绝对固定的读音,在任何文字中都不存在。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其多音的现象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所以读音的固定不是绝对的,而只应该是相对而言。
=========================================
读音表达的是意义,如果不同,说明存在异义。


所谓的相对,如相对于“我”来说,用“0”来表示米,其形(0)”、音(米)、义(米)这三者就是相对固定的,即这时的“0”是有形,有音且有义的。而具备这样的相对固定读音的记号、形符或是陶文,就应该是文字。
===================================
 音虽由人所发出,但是,其表达的义,是有所表事物决定的,而任何事物都是有形的事物或由有形事物的参照而来的。所以“米”绝不是“我”所能够决定的。



简单议论一下,请先生明鉴。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5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xzjgw 发表于 2013-10-24 22:01
本帖最后由 xzjgw 于 2013-10-24 22:07 编辑 <p><font color="red">陶文% ...

首先谢谢你看的这么仔细。
根据我所能理解的回复如下:
1、我认为最初的陶器应该是自做自用的器物。因此不存在“分配使用陶器”的问题。
2、用“米”仅仅是举例说明。当初有没有必要把“米”字刻在陶器上,我也不能肯定。只是知道陶文都是刻在陶器上的。
3、我认为汉字是始于个人创造,因此最初的“米”应该写成什么样,一定是原于某个一人的发明,即应该是当时的发明人,即“我”所决定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7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一光 于 2013-10-28 10:12 编辑

《最初汉字不是传递语言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0-18 11:17 , Processed in 1.05642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