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794|回复: 1

[古文字综合] 《古文字与古城墙》之补充证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0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华山之狐 于 2015-8-22 15:02 编辑

《古文字与古城墙》之补充证明

 

探究古文字就像破案子,讲究证据充分。如果只有一条证据,那叫“孤证”。在法学领域是“孤证不能定案”;而在史学界,则如郭沫若所说,“孤证单行,难以置信”。孤证不行,证据不充分也不行。拙作《古文字与古城墙》的一大特点就是引入“场”的理念,探寻尽可能多的古文字,使形成一个生活的“场”,互相印证,彼此支撑。自觉证据较为充分,但新的证据仍旧不断涌现。现再补充部分证据如下。

一、石字就是城墙。

古文石字。我在《古文字与古城墙》里说过,石头没有一定的形状,说口字表示石头形状没道理。口字应该表示城墙,因为城墙一般是方形的。并且我在分析“厂”字时有很多例证。

 

补充证明:

  古文石字。似乎古人担心后人不理解石字里口字的意义,特意把口字变形为城垛的样子。看看厂字下的字,如果不是城垛又是什么呢?

 

二、阜字是城墙。

 

  古文阜字。我在《古文字与古城墙》里已经证明,古文阜字就是城墙。细心的读者不知有没有发现,这里的两个古文阜字,表示城垛的部分,一个是矩形的,另一个则是三角形的。现在问题就来了:矩形城垛司空见惯,三角形的呢,历史上存在吗?

 

补充证明:

12345678  古文危字。

于省吾:早期甲骨文以“下危”与“危方”为方国名者所习见。第五期甲骨文之佂人方,往往言“才(在)危”“才(在)危贞”“步于危”,又均以危为地名。其地望待考。其实,这里的危字所表示的,既不是方国名,也不是地名,只是城墙城垛而已。这样,卜辞中所言“下”“在”“步”等动词就都合乎情理了。

另外,再从字形上来分析,危字也是这个意思。

危字上从人,尤其危25678,则明显表示是往下探身的人;危8下边的双手则有扶持之意。

12又从厂。我在《古文字与古城墙》里已经证明厂字表示城墙。

34的下边从形状看应该表示垛口,而危5的下边说是城垛应该没有疑问。

678。下面的部分恰恰就是三角形的!而且早期甲骨文中的危字恰恰大都是这个样子的。这与前面古文阜字里的三角形是不是相契合了?根据前边危12345的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里的三角形垛口应该能够证明前边阜字的三角形表示的就是城垛。

 

危字上从人,因为危险既是人的感受,又是对人的危险处境的担心。

危字由人站在城墙、城垛、垛口上会意,因为这里是战斗的最前线,是短兵相接的地方。上古社会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地方吗?

 

三、厂字是城墙。

 

厂字表示城墙,我在《古文字与古城墙》里也已经论述的比较充分了。在这里,我想用我自己对一个古文字的解读来作为“厂字就是城墙”的

 

补充证明:

 

古文原。从厂从泉。《说文》原:水泉本也。从泉出厂下。厂者,山石之厓巖。现在是各类工具书以及有关专家学者众口一词,认为此原字乃源之本字,

泉水从山崖下流出,水之源也。我对此解释却非常纠结:

一、古文水字表示水的部分是中间的弯笔,旁边的点儿是什么?我们可以先分析一下古文沙字:。《说文》沙:从水从少,水少沙见。许慎在此犯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错误。古人以三为多,不可能用三点或四点来表示少义的。愚以为水边的所谓少字,其实是复制的古文水字里的那些点儿。水字的两边应为沙子之类,但是那一弯笔说明,水流是连续不断的。古文原字里表示泉水的却是三个(有的是二或四个)点儿。说水滴可以,说水流则不通。所以把厂字下的部分解释为泉字,是不是要打些折扣呢?

 

二、尤其是厂字,我在拙文《古文字与古城墙》里已经比较充分的证明,它不是山崖而是城墙。城墙之上是不可能有泉水流出的。

 

那么厂字下面的东西表示什么意思呢?

古文鬺。《说文》煮也。从鬲羊声。说羊声不妥,鬲里煮的就是羊,所以应为会意。《甲骨文字典》认为此字有饗食之义,所举两条卜辞均有“鬺射”之辞。我在拙文《家字应是嘉的本字》中对于杀猪杀羊犒赏守城将士已做了比较充分的分析。

古文尽,用手拿着炊帚之类刷“锅”的意思一目了然。专家们认为是尽字,愚以为作净字更好。古代尽净同音,意义也相近。锅里的脏东西“尽”了,锅自然就“净”了;锅子刷“净”了,脏东西自然就“尽”了。举这几个字的目的是想说明,前边所说的古文原字下边的所谓泉字,似乎应该是一只倒置的鬲,读音为,和我们今天所用的锅音近,意义也差不多。不过锅是金属的,而鬲却是陶器,其异体字就是从鬲从瓦的。其实,上古社会的蒸煮器基本都是陶制品,比如破釜沉舟的釜,就是瓦盆瓦罐之类。它和缶同音不是巧合。我在拙文《家字应是嘉的本字》一文里说过,守城的众人杀猪宰羊,受陶制蒸煮器的限制是不可能吃大锅饭的。用瓦盆瓦罐煮饭吃,人数不可能太多。古代军队编制为什么以“伍”为基本单位,我猜想很可能就是受此影响。“伍”既是一个战斗单位,又是一个伙食单位。增兵减灶能够从灶的数量推出军队的人数,说明每个灶的人数基本是相同的。而且灶的数量以万计,所以每灶的人数也不会太多。由以上分析我们应该推知,这种做饭的鬲在设防的城墙之上应该不是稀罕物。据张驭寰所著《中国城池史》考证,在我国多处古代城池的城墙附近都出土了许多陶片。当然,这些陶片的来源作者并未交代,但如果说这些陶片与城墙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是不是也有失武断呢?

以上所作分析,说明古代战时的城墙之上,应该有一定数量的鬲;厂字下的那个所谓泉字,就极有可能是一只倒置的鬲。那鬲里的点儿表示什么呢?我想引用百度百科关于城垛作用的一句话来作答:“如果敌人有备而来,防卫者可往他们投下石头或腾沸的液体。”这腾沸的液体是什么?大概是开水滚汤沸油之类吧。这些东西的杀伤力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并且在下落过程中自然散开,用几个点儿来表示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可见古文原字表示的,应该是从城墙之上往攻城之敌人身上倾倒“腾沸的液体”。

 

 

 

 

 

 

 

 

 

 楼主| 发表于 2015-8-2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华山之狐 于 2015-8-22 15:04 编辑

谢谢管理员修复了软件,使我能上传图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3 16:48 , Processed in 1.06512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