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enlong 于 2015-9-24 11:24 编辑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一、三、五卷昨天在沪首发。北京大学于2009年获得捐赠,入藏一批海外回归的珍贵竹简,共3346枚,包含17种抄写于西汉中期的古书。这些古书或亡佚已久,或独具特色,是继20世纪马王堆汉墓帛书、银雀山汉简出土后发现的又一重大文化宝藏。它们保存了汉代贵族阅读典籍的原始面貌,对认识和研究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有重要价值。五年多来,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整理和出版备受学界关注和期待。
集中面世共3卷10种古书
由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组织专家整理和研究的这批竹书,按照《汉书・艺文志》对古书的分类顺序编为七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推出。其中,第二卷收录目前发现的简帛古本中最完整的《老子》,已于2012年12月出版。此次集中面世的是第一、三、五卷,包括10种古书。
其中,第一卷为迄今发现存字最多的《苍颉篇》(“苍”通“仓”),是失传已久而深受学界重视的重要字书。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丞相李斯作《苍颉篇》七章,车府令赵高作《爰歴篇》六章,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七章,均以秦小篆书写,作为统一文字的依据。西汉在民间教书的“闾里书师”将三篇字书合一,断六十字为一章,共五十五章,仍称《苍颉篇》。此书在汉以后不再流行,宋以后已失传。20世纪初以来,我国先后于甘肃几处汉代遗址出土的简牍中发现《苍颉篇》残文,但存字很少。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汉简《苍颉篇》,仅存500余字。北大汉简《苍颉篇》经缀合后,有完整竹简63枚,残简18枚,每枚简写满为20字,现存1300余字,是迄今所见《苍颉篇》中存字最多的。
据负责《苍颉篇》整理的北大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朱凤翰考证,这本竹简的书写年代约在汉武帝时期,字形略呈方形,字体具隶书笔意而又保留有小篆字形结构。从结构上来说,存有完整章目,每章末皆标明字数,由此可推知完整《苍颉篇》应有3300字。《苍颉篇》中的字词有相当一部分取自《诗经》与先秦子书等典籍,也证明在秦始皇三十四年下令禁读《诗》《书》以前,秦人读书涉猎的范围相当广泛。北大简本《苍颉篇》的发现,使这一失传八九百年的著名字书之面貌初步明朗,对于中国文化史、教育史、文字学、音韵学与历史文献学的研究都有重要学术价值。
第三卷为“诸子争鸣,证经补史”,收录《周驯》《赵正书》《儒家说丛》《阴阳家言》四种子书。
北大竹书本《周驯》,与《汉书・艺文志》中著录但早已亡佚的《周训》为同一种书,现存竹简211枚,近5千字,另有约40余枚竹简、千余字的内容散失。全书主体分为十四章,讲述古代圣主贤君故事阐发治国为君之道,所引述故事上起尧舜,下至战国中期的秦献公,其中有些见于传世文献而互有出入,更多故事则是前所未见,如吴王阖庐之墓被越人盗掘、秦献公死前废除以庶子殉葬之制等,都是传世文献未曾记载的,为研究先秦历史提供了新资料。
竹书《赵正书》主要记述了自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程途中病亡,秦二世继位后诛杀诸公子大臣,直至秦亡国的历史过程,总字数近1500字,以大部分篇幅记录了秦始皇临终前与李斯的对话、李斯被害前的陈词及子婴的谏言等,成书年代可能在西汉早期。
据负责《赵正书》整理的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化成介绍,《赵正书》部分内容与《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李斯列传》《史记・蒙恬列传》等记载部分相似,但在一些重大史事的记载上与《史记》差异很大。如,《史记》记载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等秘不发丧,篡改诏书立胡亥为二世皇帝;《赵正书》则言二世胡亥继位是秦始皇听从李斯等的建言后明确认可的。赵化成认为,《赵正书》的撰写年代略早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等书,为今人认识秦朝历史提供了新的版本,同时也为了解西汉时期人们如何看待秦王朝,提供了有价值的文本。
第五卷为“汉代数术的集中展示”,收入《节》《雨书》《揕舆》《荆决》和《六博》五种数术类古书,多为首次发现。
开创性新增红外图版等
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重要资助项目及“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整理出版投入精兵强将。北大方面集中了以朱凤瀚、李零、赵化成、阎步克、陈苏镇等知名专家教授及韩巍、陈侃理等中青年学者组成的一流专业团队负责整理编撰;上海古籍出版社也集中多个编辑室力量全程参与整理出版工作。全书开创性地新增了放大图版、红外图版、简背划痕示意图、编联还原图、竹简详细数据、与该文献的不同版本或相关文献对比表及研究性论文等。
目前《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出版计划尚余三卷:第四卷包括《反淫》《妄稽》两种文学作品,是极罕见的发现;第六卷包括三种“日书”类的数术书,共1000多枚简,为此类文献的集大成者;第七卷则是包含180多种病方的医书,是医学发展至汉代的一次重要总结。《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一至五卷将在今年内全部完成,其余两卷也将力争在2017年前陆续推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