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898|回复: 2

[古文字综合] 释“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1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释“㱿”

㱿:què。此字在卜辞中乃常见字,但细审前辈专家学者们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说文》㱿:从上击下也。一曰素也。从殳声。苦角切。愚以为许氏所云乃众多解读之中最为切近词义的,错误仅有两处。一是此字非形声字而是会意字;而字义是从下击上而非从上击下也。但无论击上还是击下,都是指战事。所以我说许氏所云基本贴近词义。

为什么说㱿字是从下击上?为什么说它指的是战事?现列举理由如下,请方家不吝批评指教。

古文㱿:

细审古文㱿字,应由字和殳字两部分组成。

先分析殳字。

古文殳:

《说文》殳:以杸殊人,《礼》:“殳以積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车旅賁以先驱。”从又几声。凡殳之属皆从殳。市朱切。杸,段玉裁释为杖。杸也罢,杖也罢,積竹也罢,与古文殳字的曲笔皆不合。许氏段氏未见古文殳字,如此解释情有可原。但现代学者专家对古文殳字的曲笔这一细节仍然视而不见,自然就难免不识殳字之庐山真面目了。从书写方面来看,直笔易而曲笔难,尤其甲文金文更是如此。古人为何舍易而就难也?我想应该是意有所属。古文殳字上边的小圆或短杠,应该是石头之类的投掷物,与之相连的曲笔则应该是表示投掷物飞行轨迹的曲线,现在叫做抛物线。下边则是抛物之手。所以我以为,古文殳字应该是投的初字。分析几个字的结构,可以比较清楚的认识这一点。比如骰字,从骨从殳即投掷用的骨质物品,是否比从骨殳声更接近该字本义?再比如,甲文(左豆右殳),此字与頭一样,都是声旁为豆的形声字。其形旁殳则与頭字的页一样,都表示字之意义所在。《说文解字》:(豆殳)繇(遥)击也。从殳豆声。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繇击者,远而击之。如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也。”这里所说的远而击之,应是投掷。段玉裁认为该字为古文投,郭沫若先生也认为该字“乃古投字”。所以,我们可以推知,殳字作为形旁,表达的意义正是投掷的投。这与我前边对甲文殳字结构的分析就完全吻合了。

还有一个古文㱽字和古文投字有关。《说文解字》㱽,下击上也。从

殳冘声。知朕切。这个字的字形虽已鲜为人知,但其字义字音在山东临沂等方言里仍在使用。在临沂方言里此字的语音为zhěn,这和《汉典》是一致的。字义呢,则是抛掷砖头石块等物来攻击人或鸡鸭猪狗等动物。这与古文投字的意义也是一致的。根据清代钱大昕古无舌上音的理论则可以推知,㱽zh与投t是应该有关系的。

下边说说殳字上边的小圆即我所谓石头之类的问题了。请看古文堕(古文堕),右边也从手(又),左边从厂,厂下或小圆或短杠,这与古文殳是完全一致的。不同之处是小圆、短杠上边是一直,这与殳字的抛物线是不同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古文殳字所表现的是从下往上投掷,抛掷物的运行轨迹自然应该是抛物线;而古文堕字所表现的是从上往下抛掷,抛掷物的降落轨迹自然是垂直向下的直线。我在拙文《古文字与古城墙》里已经论证过,古文厂、石、口、土、阜、冂、宀等字都与城有关,古文堕字里的厂表示的就是城墙。古文堕表示的意义就是从城墙上往下抛石头之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分析一下古文陆和古文陶便知端的。这三字均从阜,应与城墙有关。古文陆左边两个大字,应为正面人字。下面两竖,或表示向上,或表示托举,应是攀登城墙之意。第一个古文陶字左边从一上一下两人字,应与古文陆为一字,只不过人字一正面一侧面而已。第二个古文陶则明显不同,它比古文陆多出来的两个部件恰恰与古文堕里边的完全相同。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个字里边的短横,应该是由小圆演变来的。正如古文干下边一横原来或为一圆点,这是古文字线条化的结果。这小圆似像石头之形,古文堕字表现的是城上之人向下抛掷石头,第二个古文陶字则是交代城上之人抛掷石头的目标乃是古文陆字的那些攀登城墙之人。这样解释古文陆、堕、陶等字,就与古文殳字的意义相吻合了。古文殳字从字形看是向上投掷的意思,作为投的本字,它自然也应该具有投的特点。《汉典》投:抛、掷、扔(多指有目标的)。古文殳字当然也是有目标的,目标就是城上之人。这样做是为了掩护登城的人,这点军事常识恐怕不难理解。

以上的分析有没有道理呢?古文㱿字的另一半可以证明之。

 

古文㱿字的另一半:  古文南字。学界不少人把上边的大字解释为绳索之类,下面是被绳索所悬的乐器之属。而在古文㱿字里,人们把殳字往往解释为敲击乐器之木槌。但我的愚见,上面的大字表示的乃是一人。大字表示正面之人,应为学界共识。 古文役,从殳从人。由此字也可知,在古文㱿字里殳字所指应为人而非乐器。另外,此字还可作疫字解。《甲骨文字典》三二五页:二、用作疫。甲子卜㱿贞疒疫()不延(《古文字类遍》延字作徙)。(花东一八一.一期)古文疫。从疒从殳从人。前一个疫字只能证明殳字所指向的人与病床上的人有关联,而后一个疫字则把殳字所指向的人直接送到了病床之上,可见殳字不是什么敲击乐器的木槌之类。再来看大字下的口字,愚以为应该是城。有的口字里又加上一或两横,则像城墙之上的马道。口字上或下出头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看看古文石字即可知。古文石。我在拙文《古文字与古城墙》中已论述,古文石字实际是城墙。口字象石头之形是非常荒谬的,但表示城郭则是学界共识。我所选的三个口字,一个比一个形象的表明,上面露出的部分表示的乃是城墙上的垛口。

在这里需要说明,有时候古文大字并不以全貌示人,而是只露出上边一部分,这是因为人站在城墙之上被垛堞遮挡所致。比如古文磬,从石从殳,在我看来石字是城墙,上面是半个大字,仍表示人,但现在学界一般认为半个大字“像悬磬之绳”(《甲骨文字典》一〇三五页)。但是古文磬有一形似字,上边少了那所谓“悬磬之绳”,徐中舒认为“疑与磬为一字”(《甲骨文字典》一〇三七页),可见徐先生也不知该字为什么没有了“悬磬之绳”。《古文字类编》更是将该字当做古文砓,这就与磬字一点关系也没有了,岂不怪哉!我尝试把尽可能多的古文磬和砓找到一块儿,希望从中找到规律。我发现,我所找到的那些字就像我在本文所引用的古文磬和砓基本上(不是全部)一个样子:当殳字低于石字时那半个大字就存在;而当殳字高于石字时那半个个大字就没有了。这一个细节恰恰与我的分析相吻合:下边的人抛掷的石头低于城墙时,城墙上面的人自然无须躲避;下边的人抛掷的石头高于城墙时,城墙上的人自然就会躲避了。如若被击中,则有可能出现前面古文疫字所表示的情况。古文庇,从厂从人。我说过,厂字与城有关。此字告诉我们古文砓里的人到底去了哪儿。庇与避同音不是偶然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殳即投之本字,投的目标乃城墙之上的守敌。㱿、磬、砓应是同义异构字,都有向城墙之上投掷石头的意思。这里有一个问题,怎么知道殳字的那个小圆表示的是石头呢?有一砲字可证。砲的异体字为 。砲古时叫抛石机,又叫抛石车。砲字从石,且与抛同音,其功能为抛石恐怕没有疑义。人们制造抛石车,自然也是为了弥补人力之不足。可见在抛石车发明之前,先民们是用手抛石的。

有两个和车有关的字 古文阵  古文库。都从车,又分别从阜土和厂。阜、土、厂均表示城墙。与城墙有关的车我觉得应该是抛石车。因篇幅所限,此问题不展开论述。

最后,为了使本文更据说服力,我想将上述对古文㱿字的分析拿到甲骨卜辞中去验证一下。

需要说明的是,下面这几个卜辞,是我在《古文字诂林》中部分专家学者解读㱿投等字的论述中转摘来的。由于篇幅所限,没有全部引用他们的原文。

(一)“邑㱿” (《古文字诂林》卷三五四八)。,同兹,此,这个。邑,城邑。仅仅从字面上来分析,㱿字紧连邑字,说明我所分析的古文㱿字左下角的口字表示的应该是城墙的说法并非毫无道理。再说我把㱿字解读为用石头之类攻击城上守敌本来就是攻城的意思,从词性上来说应该是个动词。邑作为名词,从语法上来说可做动词㱿的前置宾语;从语义上来分析,又恰恰是㱿这个动作的承受对象。这样分析,是不是讲得通?

(二)㱿字在甲骨卜辞中是个常见字,往往出现在“干支卜”与“贞”之间,如前边所引卜辞“甲子卜㱿贞疒疫不延”即是。这个㱿字的意义,《甲骨文字典》解释为“贞人名”;丁山:“尤其是征伐之卜多出㱿手,㱿似乎是‘军卜’专家。”(《古文字诂林》卷三  五四九页)军卜专家这一称谓,与我前边对㱿字的分析应该说并不矛盾。但是我对于㱿作贞人一说是持怀疑态度的。㱿字在卜和贞之间,为什么要做贞的主语而不能做卜的宾语呢?按我的分析,㱿的意义是攻击城上守敌,自然兼具攻伐、战事、军事等意义。如果㱿作卜的宾语,那就是卜一卜征伐、战事、军事方面的事,这就跟贞字后面多为征伐的内容相契合了。当然除了征伐之外,贞字后也有田猎、天气等方面的内容,但田猎、天气与军事也并非毫不相关。我之所以这样分析,因为这符合人们的占卜习俗。比如要打卦算命,首先必须要确定一个方向,或说一个范围,是卜财运、前程、生死祸福,还是卜婚姻、生育、升学、天气甚至寻找失物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千头百绪。无论古今,占卜都是有疑而问,并且这个疑必须是具体于某一方面的。卜本身就有问的意义,《周礼·春官·大卜註》:问龟曰卜。而㱿作卜的宾语,就是卜问征伐、战事。而贞字后面的无忧、无祸等词语,不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吗?而根据贞人说,㱿做了贞的主语,就使得前边的卜字成为无疑之问,也使得贞字后面的词语无疑而答了。

尽管以上分析似乎说得头头是道,但我心里仍然很不踏实。董作宾先生提出的贞人说,是得到甲骨文学界一致认可,并且作为甲骨文分期断代的理论根据的,其地位如泰山般不可动摇。我区区一个甲骨文字业余爱好者竟敢对其质疑,是不是太不自量力了?犹疑再三,禁不住就到网上搜寻一番,还真找到了不少和我一样质疑贞人说的。尤其朱兴国先生发在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网页上的《卜辞“贞”字及相关问题新论》让我获益匪浅。他在文中说:我们注意到,前一字的字义往往在命辞的下文中有所体现。如后一字为,则下文往往言。与其认为这是一个名叫的卜人卜征伐,不如认为这是卜战争而言及征伐。显然,断定是下文征伐事类的总名更合适些。这样理解也完全符合古代汉语事有单字专名的习惯。”“与情况相同的还有。有学者认为,征伐之卜,多出殻手,似乎殻是军卜专家。《说文解字》:殻,从上击下也。由甲骨文字形看,《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正确的。殻,击也,借指两军相击而成为征伐事类之名未尝不可。与其认为卜殻类卜辞是一个名字有征伐之义的军卜专家卜征伐,不如认为这是卜征伐而言及征伐。显然,断定其为征伐事类之名更合适些。” 朱先生的分析与我的愚见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

(三)五㱿,十㱿;八,九投一人,投二人(《古文字诂林》卷三五四八)我在前边分析投()㱽、骰等字时说,殳乃投的本字,而投的目标是人而非其他。甲骨卜辞中恰恰有“投一人”“投二人”等词语,可见我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至于“五㱿”“十㱿”,也许是表示某一部分攻城之人数;而“八”“九”则有可能表示某一部分守城的人。

 

发表于 2015-12-17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山之狐先生好!

首先要肯定先生大胆质疑“贞人说”,勇者初研甲骨文时,就对此持怀疑态度,至今十多年来一直在探索之中。

先生所释之“㱿”,勇者认为其相当于现在的“确”字义,即如《易·乾卦》“確乎其不可拔”是也。

“㱿”所从“南”形有两种基本形,相对来说还是可以区别对待的,可以视为两字,有时间会另发贴呈上讨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心请教 甲骨卜辞宾语前置问题

xzjgw 发表于 2015-12-17 22:36

华山之狐先 ...

非常感谢先生百忙中回帖。

其实我无意之中碰上了“贞人说”。我的本意是证明“殳”字即古文投字。我考证口、石、阜等字都和城墙有关。而这三个字又都和殳字有瓜葛。古文㱿的左下角是口字;古文砓、段两字分别从石和阜。可见投的目标都是城上之人。

说文解释㱿为击,是有道理的,只不过没有我解释的明确。

再次感谢,祝圣诞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3 17:12 , Processed in 1.05874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