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藏簡《反淫》1875號簡文有“心紆結而軫拕(?)”,其中“拕”字原文作,傅剛、邵永海在《簡說》一文中該字未釋,並指出此段與《七發》“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中鬱結之輪菌,根扶疏以分離”內容相對應。
筆者認為按字形可釋為“”,其左部更接近“牜”。漢簡“扌”與“牜”書寫極其相似,導致識字存在一定的困難。但簡文無論是釋為“拕”,還是改作“”,二者都可通讀。《字彙》:“牠,徒禾切,音拕。同,見《篇海》。”故“”字又可作“牠”。從字義來看,釋為“” 字則更合適。古文“” 字又同“它”。《說文》:“它,虫也。从虫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艸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它”即古文“蛇”字,故《玉篇》:“古文佗字。佗,蛇也。”《正譌》:“它,蟲之大者,象寃曲垂尾形。今文加蟲作蛇,食遮切與托何切,二音通用。”
《楚辭·九章》:“心鬱結而紆軫。”王逸注:“紆,曲也;軫,隐也。”《康熙字典》也说“紆軫即隱曲”。《後漢書•馮衍傳下》:“馳中夏而升降兮,路紆軫而多艱。”簡文“軫” 即“軫蛇”,與“逶迤”同義,也作“逶蛇”、“委迤”,形容事物像蛇一樣蜿蜒曲折。
《七發》“輪菌”當讀作“輪囷”。《漢書•鄒陽傳》:“蟠木根柢,輪囷離奇。”左思《吳都賦》:“重葩掩葉,輪囷虬蟠。”注:“謂木如龍之盤屈也。”可知“輪囷”與“軫蛇”之義相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