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公治長》“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御”字多以為“當也,對也”,猶“應答也”(參《匯校集釋》),惟劉寶楠《正義》解為“禁”也,近之,此“御”之義即郭永秉先生在《續說戰國文字的‘夌’和從‘夌’之字》(《論集續編》99頁)所舉大量“御”之“壓制”義。
《論語·鄉黨》“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踧踖”舊或泛解為“恭敬之貌”,或解為“行步敬而舒緩也”,黃懷信先生解釋為“侷促不安,無所錯置”之義,也即“迫促”之義,殆無疑議。北大藏《倉頡篇》“闊錯蹙葆”之“錯蹙”即此“踧踖”也,王寧及蕭旭兩先生都認為“錯”當讀為“笮”,似無必要,如求其源,或可當之。蕭旭先生對“闊錯蹙葆”的訓釋很高明,可以信從。(復旦網 王寧《北大漢簡倉頡篇讀札上》樓下評論 2016年2月16日)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1-23 17:01 , Processed in 1.05258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