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与德(本文为已发表论文的开头部分,请各位师友指正)
“德”为先秦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说文》将“德”误分为“德”“惪”两字。“德,升也。从彳惪声。”段注:“‘升’当作‘登’。” “惪,外得于人而内得于己也。从直心。”段注:“内得于己,谓身心所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说文》“德”字下的解释有误,“惪”字下的字义解释也不贴切,以“得”释德,指德所指向的对象,因德的施加而有所得之义。
德由直发展而来。二字上古音皆在职部。
直,甲骨文作。目上之竖线表视线。本义是用眼睛看、看到某物。甲骨文之后的古文字中,直常作。,从,从丨,从目。,角落形,有隐蔽义。表未被眼睛看到,丨表目光。在丨上加点或线的指示符,表该字本义为目视、看见。
目视这一动作,是视者“外出”“前往”对象。古文字中,很多具有外出、前往义的字,会加注行旁,行旁是把外出、前往这一含义从字形提炼出来,特别予以标示。比如,得,静坐在家或在某地一动不动,不会得到财物,财物是外出、走动的结果;孚有加注行旁者,行旁表俘虏是外出所得。直字字形本身已有外出、前往义,为突出强调该含义,在其字之上,增添行旁,从而造出新的字体——徝,
“前往”、“施加”引申出关照,又引申出得到。
眼睛看某物,视者与物形成相对应的态势,由此引申出面对,相当,应当,价值等含义。相比较诸如省、临、相、监、眔等其他表目视的字,直有专意于某一单一对象的意思,故而引申出特意、故意,只是、仅仅等含义。
直表专意于某一单一对象,相比其他表目视之字,视线单一为直字一大特色。在表笔直义时直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之被用来表笔直义。从笔直引申出直接,径直以及抽象意义上的正直、公正等含义。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目视、耳闻等是心在起作用。在直与徝中加入心符,是在强调德与心相关。德的正式产生,当以心符的出现为标志。在此之前,直字已有关照义。从汉字的演变规律来推测,在西周,直逐渐不再有关照义,而改由德承担,直将这一含义转注给了德。
古文字中,往往不区分动作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同一字既可表施者,也可表受者,《类篇》“德,施也。” “德者,得也。”德,于发出者而言为“施”,于接受者而言为“得”从中引申出了恩惠和感恩。“得其天性谓之德。”先秦时人认为,物由于得到了“帝”、“天”、“道”这一类造物者和主宰者的投注和认可而获得了存在,换言之,物由于“帝”、“天”、“道”之“德”(施)而生,其“德”(得)即是其“天性”。人的品行是其天性的体现,德又引申出品行义,
古文字中,省、临、相、监、眔、望、见等也为表目视的字。
省,目光指向琐碎的草一类的对象,省的对象不是明显地出现在眼前,而是需要仔细查看才能发现。相,目光指向树木一类的显形清晰对象。临与监,皆表俯视。望,视向远方。见,表看见,字形比直复杂,没有写出视线,表目视的含义不及直字明显。“眔,目相及也。”从目光指向对象,二者发生联系,引申为连词“和”。
临、相、直,皆能表碰上、面对,相引申出一方对另一方或双方互对的含义,临有靠近义,相有帮助义,望、省有探望义,相、临、监有监视、治理、统治的含义,眔有并列义。从这些含义可看出,目视这一动作可用来表示与对象发生联系,有将自己施加于对方之意。
综上,德由直字而非其他表目视或其他表与对象发生联系的字发展而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目视代表着感官与外界想交接。之所以选择目视,是因为人主要是以眼睛来与外界交流;
直专意于某一单一对象,用心于对象的含义突出;
直为纯粹表目视之字,没有着特定的动作和对象;
仅以目与视线来表示,字形简单,表意清晰,读写方便;
故而,直字从表前往的目视字中胜出,被加入心符,另成专字,来表示“关照、得到”等含义。
商卜辞中,直与其繁体徝用法相同,皆能表关照、得到,二者都不能读为德。商卜辞中并无德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