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頭的凡物流形正在紅火,咱插個話,不過咱先說好,這可不是火上加油啊 千千萬萬別誤會 那邊有提到加個口在帛書是[無義]只是作繁體,這個想法其實也並不是這樣 其實古時候字少,懂得書寫的人也不多,如果不是貴族官吏,大概也不會懂寫字 所以呢,就像一上兄認為的字詞有別, 而且很多字都是表音的記音符號 比方[宀]這個字吧,當然一般是指房屋或是窩穴,(我覺得不是屋頂,古人是半穴居的,穴是坑的意思) 坑是今字,古音大概像[孔],kong 或是[洞]dong, kang...whatever,當寫字的人想要寫個kang音的詞,要找字總不能只寫宀 這樣會產生混淆,於是古人就在宀下加個口,這樣咱們就因此有了[向]這個字hang, hiong 可是這個向字也拿去當人名地名啦,碰到又需要時啥辦? 這時就在向的上頭加個八(別),這就成了尚,xiong 尚還不夠,(現代漢語只有460多個語綴,加上聲調,能辨異的只有1200多個語音) 這時就出現常當黨棠堂賞裳這些字,再要不夠,就硬是搞出檔這種五合一的字 加口表音增繁辨異並不是沒有意義的啊 像剛剛的凡同之爭,加不加口,我是覺得其實也沒差呀 喔,另外還有筆劃,甲骨文金文好像沒有筆劃這回事,甲骨文單字由下往上,全句由上往下 金文單字全句一律由上到下,也應該沒有筆劃順序,否則也不會有天二子二唸成天子天子, 子二孫二唸成子子孫孫這怪現象,字也不會忽大忽小,您說是嗎? (好吧,以上是我胡說八道的,各位良幣看了笑笑就好了啦,千萬別離網) [此主题已被 marc 在 2009-2-2 21:19:33 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