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繫年》臆札
【1】.第一章第3簡:共伯和歸于宋。
原整理者以爲:簡文“宋”係“宗”字之誤,“宗”指其宗國,即衛。
按:宋,心母冬部;宗,精母冬部;二字古音極近,故它們之間更有可能當屬通假關係。
【2】.第三章第15簡:世作周。
原整理者以爲:,字似從尸從山,疑即《說文》“仚”字,在曉母元部,在此讀爲匣母元部的“扞”,《左傳》桓公十二年杜注:“衛也。”
按:若原整理者此釋不誤,則字當讀爲“翰”,字又作“幹”、“榦”、“”。《詩經》中“翰”字多見,如《小雅·桑扈》“之屏之翰”、《大雅·文王有聲》“王后維翰”、《大雅·板》“大宗維翰”、《大雅·崧高》“維周之翰”、“戎有良翰”、《大雅·江漢》“召公維翰”等。
聞一多先生認爲:
《說文》曰:“,井垣也。从韋,取其帀也,倝聲。”相承皆用幹。
、垣聲近,蓋本一語。
爲凡垣之通稱,而許君以爲井垣專字,非也。《詩》“翰”字當爲“
(幹)”之假借。《桑扈》篇“之屏之翰”,“翰”與“屏”並舉;《板》篇“价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宗子維城”,“翰”與“藩”、“垣”、“屏”、“城”並舉;《崧高》篇“維周之翰,四國于蕃(藩),四方于宣(垣)”,“翰”與“蕃”、“宣”並舉,皆複文也。……《江漢》篇“召公維翰”,……“翰”亦當訓爲“垣”。
同時,聞一多先生指出,《兔罝》篇“公侯干城”的“干”爲“閈”之省,亦“”也,亦當訓爲“垣”。而毛傳將“干”訓爲“扞”,以名詞爲動詞,失之尤遠。【聞一多著,呂明濤箋注:《聞一多詩經講義稿箋注》,第106-107頁,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1月。】
若原整理者將“”讀爲“扞”的意見可信,則字在簡文中當讀爲“翰(幹、
)”,其義與“藩”、“垣”、“屏”、“城”等字接近。而原整理者訓“扞”爲“衛”的意見,因在“世作周
”句中“
”字顯然是作名詞用的,故其說與聞一多先生所指出的毛傳“以名詞爲動詞”之失正同。
【3】.第四章第20-21簡:戴公卒,齊桓公會諸侯以城楚丘,□【20】公子啓方焉,是文公。
按:最後一字模糊不清,原圖版作“”,原整理者以“□”代之。與第29簡的“歸”字形“
”相比較,兩者筆劃較爲接近,故此字有可能是“歸”字。“歸公子啓方焉,是文公”,上句言啓方“奔齊”,這句說“歸”,從文義上看也很合適。
【4】.第十三章第64簡:趙旃不欲成,弗召,于楚軍之門。
原整理者釋“”字爲“射”,並引清華簡中其它的“射”字形爲證,當可信。原整理者根據《左傳》的相關記載“趙旃夜至於楚軍,席於軍門之外,使其徒入之”,以爲“
”字在此讀爲“席”,“席”與從射的“謝”、“榭”同爲邪母鐸部。
按:從音理上說,“射”、“席”確實音近可通,然這種對簡文文意的理解恐還可商榷。
據《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此次晉楚之戰前,兩國本來已經定下結盟之日,然
簡59:宋人是故殺申伯無畏,[貝它](奪)其玉帛。
簡116:王命莫敖陽爲率師侵晉,[坨攵](奪)宜陽。
又,簡76:連尹襄老與之爭,敓(奪)之少[孔皿]。
原整理者讀爲“奪”之字,有上述三種寫法,前兩種從“它”聲者,似當直接釋爲“拕”(當然因音近可讀爲奪)。《說文》“拕”字段注云:“《易》:‘終朝三褫之。’鄭本作拕,叚拕爲褫也。高誘注《淮南》‘遇盜拕其衣’云:‘拕,奪也。’”
簡69-70:齊三嬖大夫南郭子、蔡子、晏子率師以【69】會於斷道。
原整理者注:嬖大夫,《國語·吳語》韋注:“下大夫也。”
按:
此種理解上恐有偏差。嬖,《說文》:“便嬖,愛也。”寵愛之義。
而所謂的以“下大夫”注“嬖大夫”,當爲官階之名。
如:
《左傳》昭公七年:“宣子爲子產之敏也,使從嬖大夫。”
注:“下大夫也。”
簡71:“齊人爲成以骼玉
與淳于之田”
原注釋云:此句疑應乙為“骼(賂)以(甗)、玉
與淳于之田”。
按:此種說法恐不妥,至今似未發現簡帛文獻有這種誤倒的現象(不是前後兩個字誤倒,而是一個字誤倒在兩個字之後的)~
黄杰先生認爲“原句自可講通”,而如何理解才通卻沒說~
按:很懷疑這句話中的“骼”當讀爲“鉻”。“鉻”,《玉篇》“鉤也”,而《廣韻·陌韻》出了個很奇怪的解釋:“鉻:陳公鉤也。”不知源出何典?
不過,據常理推測,作為賄賂的東西基本上是寶貨珍玩之類。齊人當時賂晉的甗,《左傳》作“紀甗”,即紀國的寶器。杜預注以爲是“滅紀所得”。故“鉻”解釋爲“陳公鉤也”似乎也不無可能。
懷疑所謂的“陳公鉤”與陳公子完奔齊有關:
《史記·陳杞世家》:“至于周武王克殷紂,乃復求舜后,得媯滿,封之於陳,以奉帝舜祀,是爲胡公。 ”(——陳國爲公爵。)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記載:陳公子完與顓孫奔齊,齊桓公使陳公子完爲工正。(——其人精於工藝。)
陳公鉤似乎是原屬於陳國的寶器,由陳公子完帶到齊國,此時作爲賄賂獻給晉國~
故推測簡文當讀爲:
齊人爲成,以甗、骼(鉻)、玉筲與錞于之田。
“鉻”解釋爲“鉤”,鉤本當屬於金屬製作,
而簡文作“骼”,從“骨”,似乎有可能這個“鉤”是骨製的~~
「玉筲」,《左傳》作「玉磬」,筆者以為「筲」(心紐宵部)可讀為「璆」(群紐幽部),聲韻皆近,如「其」(群紐),「斯」(心紐)。韻部幽宵旁轉相通相當常見,[1]如「慅」字古文作、「
」字古文作
。[2]「喿」是宵部,「慅」是幽部;「秀」是幽部字,從「秀」得聲的「誘」、「莠」都是宵部字;《窮達以時》簡3的「
」就是古籍的「皋陶」,
是宵部,陶是幽部;[3]《馬王堆帛書‧雜療方》13行「去陵
」,整理者認為「陵
」當即「陵藁」。據《名醫別錄》系甘遂別名。[4]高是宵部,咎是幽部。陳劍先生曾指出:「『蕘』、『柔』、『匘』古音並相近。『柔』是日母幽部字,『蕘』是日母宵部字,兩字中古音都是開口三等;『匘』是泥母宵部字,與蕘同從『堯』聲的撓、橈、鐃和譊等字也是泥母字。」[5]宋華強先生也指出:「『嘄』與『叫』古音聲母相同,韻部宵幽旁轉,音義皆近,大概是一對同源詞。」[6]《郭店‧老子甲》38「喬」作
,已有學者指出字形所從的九與高都是聲符,「九」,古音見紐幽部,與群紐宵部的「喬」音近。[7]《用曰》簡13也有幽宵合韻的例證。[8]
《漢語大辭典》對「璆」的解釋說:1.同“ 球 ”。美玉。可製磬。亦借指磬。《書‧禹貢》:“厥貢璆鐵銀鏤砮磬。” 孔 傳:“璆,玉名。”《國語‧晉語四》:“官師之所材也,戚施直鎛,蘧蒢蒙璆。” 韋昭注:“璆,玉磬。” 晉 劉琨 《重贈盧諶》詩:“握中有懸璧,本自荊山璆。”《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七‧唐釋奠文宣王樂章》:“堂獻瑤篚,庭敷璆縣
【璆磬】玉磬。《漢書‧禮樂志》:“璆磬金鼓,靈其有喜。”
[1] 參見李家浩:〈攻敔王姑義劍銘文及其所反映的歷史〉「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討論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年9月)頁306。
[2] 徐在國:《傳鈔古文字編》(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11月)下冊,頁1064、1348。
[3] 黃德寬、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考釋〉《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週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又見《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頁7-8。
[4]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頁124。
[5] 陳劍:〈郭店簡《六德》用爲「柔」之字考釋〉《中國文字學報(第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12月)頁61。
[6] 宋華強:《新蔡葛陵簡初探》(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頁265。
[7]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頁294、葉玉英:《古文字構形與上古音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416頁、曲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1-5)佚書詞語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4月)頁61。
[8] 顧史考:〈楚簡韻文分類探析〉《先秦文本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系主辦,2010年8月7日)頁29。
,[此主题已被 海天 在 2011-12-24 16:38:39 编辑过]
上說不足之處是“俞”字實無著落,再提個有點可能的想法吧:
杜注“句瀆之丘即穀丘也”,即“句瀆”之合音爲“穀”。因“俞”在侯部,故“句俞”之合音亦當可以讀爲“穀”,則“句俞之門”即“穀之(關)門”也。
穀,作爲地名,《左傳》常見,乃齊邑,如《左傳》:
僖公二十六年:
公以楚師伐齊,取穀(齊地)。……寘桓公(齊桓公)子雍(公子雍)於穀,易牙奉之以爲魯援。
僖公二十七年:
出穀(齊地)戍,釋宋圍,一戰而霸,文(晉文公)之教也。
襄公十九年:
晉士匄侵齊,及穀,聞喪而還,禮也。(若拙說成立,則由現有材料可見似乎三晉伐齊常經由穀地?)
穀,據楊伯峻先生《春秋左傳注》說是在今山東東阿縣南之東阿鎮。驫羌鐘銘文:“……韓宗……率征秦迮齊,入長城先,會於平陰。”東阿縣東部即緊鄰平陰縣,又由驫羌鐘銘文知越過齊長城即可至於平陰,則“句俞之門”指春秋“穀”地的關門亦不可謂無據也。(《括地志》云齊長城西起平陰縣。)
[此主题已被 小狐 在 2011-12-25 10:50:29 编辑过]
又,襄公十八年:
齊侯禦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里。【杜預注:“城南有防,防有門,於門外作塹。”】……十一月丁卯朔,入平陰,遂從齊師。(此亦是晉人伐齊之役。)
东阿镇地处平阴县西南部,春秋时期称谷邑,明洪武八年(1375年)东阿县城迁于此始称东阿。1946年底,东阿一区划归平阴县。1952年设东阿镇。(網上材料)
平阴县今属济南市辖区。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齐宣王筑长城于此,西起齐州,东抵海,犹有遗址。”齐州即今山东省济南市。
平阴县既然属于济南,东阿镇又属于平阴县,则由今天的行政区划亦可见春秋时期的“谷”地距平阴不是很远。
簡56: 作爲地名,與《左傳》“厥貉”對應。
原整理者將第一個字釋爲“犮”,似可信。如下列字形:
上博六《天子建州》甲11
上博六《天子建州》乙11
第二字尚無定說。
按:陳劍先生《金文“彖”字考釋》一文中曾提到:
西周金文中多次出現的一個一般隸定爲“”的字,所从的所謂“豸”寫作
、
一類形體(看《金文編》第1215頁附錄下277號),秦公大墓石磬殘銘“
”字中寫作
,……另外,《說文·辵部》高原的“原”的本字“邍”,金文中很常見。它所从的所謂“彔”形,金文作
(《集成》15.9823殷代乃孫作祖甲罍“邍”所从)、
(《集成》8.4264.2格伯簋“邍”所从)等(看《金文編》104~105頁),石鼓文作
(《作邍》石“邍”字所从)。其特徵是象某種野獸形,頸部多出“
”形筆畫,或作大尾形。……
另外,龍崗秦簡“貈”字寫作(
),……“
”字所从的
、
一類形體……
比較簡文的字形與陳劍先生文中所舉的“ 狐狸 - 简介: 狐狸毛茸茸的尾巴是头部和身体的一半或2/3,尖嘴。 遺憾的是,俺的尾巴沒露出來,否則就用不著那張大狐狸的圖片啦~
還是發兩張“貉”的圖片吧,這玩意兒好像不常見(真實的俺一次都沒見過):—— 人们通常把赤狐称为“狐狸”,实际上狐和狸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字典中的“狸”其实是指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一丘之貉”的主人公—— [此主题已被 小狐 在 2011-12-25 20:32:15 编辑过] 再修訂: 簡112-113:晉幽公立四年,趙狗率師與越【112】公朱句伐齊,晉師𨳮長城句俞之門。 原整理者疑“句俞之門”讀爲“句瀆之門”,據第二十三章的“犢關”讀爲“榆關”來看,此實不用疑。 同時,原整理者引《左傳》桓公十二年杜注:“句瀆之丘即穀丘也。或以爲宋地,或以爲曹地。”推測“句俞之門”可能與“句瀆之丘”相關。 今按:原整理者的推測當是正確的。 《春秋》桓公十二年:秋七月丁亥,公會宋公、燕人盟于穀丘。【杜注:穀丘,宋地。】 《左傳》當年下云:公欲平宋、鄭。秋,公及宋公盟于句瀆之丘。【句瀆之丘即穀丘也。或以爲宋地,或以爲曹地。】
作者: 小狐 时间: 2011-12-30 19:08 據以上地理位置再進一步推測: 襄公十八年: 齊侯禦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里。【杜預注:“城南有防,防有門,於門外作塹。”】 《繫年》簡文所謂的“句瀆之門”似乎與此齊侯所建“防門”不無關係~ 第二十二章第119-123簡: 韓虔、趙籍、魏【119】擊率師與越公翳伐齊,齊與越成,以建陽、[巨邑]陵之田,且男女服。越公與齊侯貸、魯侯衍【120】盟于魯稷門之外。越公入饗於魯,魯侯御,齊侯參乘以入。晉魏文侯斯從晉師,晉師大敗【121】齊師,齊師北,晉師逐之,入至汧水,齊人且有陳[鹿坙]子牛之禍,齊與晉成,齊侯【122】盟於晉軍。 原整理者注[5]:建陽,即開陽。……簡文開陽當在今山東臨沂北,詳見《水經注·沂水注》。 原整理者注[9]:汧水,開陽在今臨沂北,疑即汧水之陽,簡文汧水當是沂水的支流。 按:對“汧水”的釋讀以及這種對簡文的理解似有可疑。 由簡文可知:雖然晉國三家與越共同伐齊,但在“齊與越成”的情況下,沒有提到晉國,這說明晉與越當時並沒有合兵一處。否則,“齊與越成”時而不說晉國未免於理不合。而且,在“齊與越成”的情況下,晉國大敗齊國,這更可說明越國與晉國是兵分兩路攻打齊國的。如此,在注釋“汧水”時與“建陽(開陽)”聯繫起來考慮恐怕就不無疑問了。 我們懷疑“汧水”是指“峴水”。清華簡(一)《皇門》簡1的“ 《水經注·沭水注》:“沭水又東南流,左合峴水,水北出大峴山,東南流,徑邳鄉東,東南流注于沭水也。”“峴水”因“大峴山”而得名,大峴山上有個春秋時期赫赫有名的“穆陵關”,是齊魯分界點,也是齊國南部的重要關隘。《齊乘》云:“大峴山,即穆陵關也。……爲齊南天險。”峴水是穆陵關北之水。 因此,簡文述及晉師大敗齊師,“入至汧水”,即到達“峴水”,則似可表明晉國攻破了齊國穆陵關,進入齊國境內~ 若以上對“汧水”的地理位置所說不誤,則本章“晉公止會諸侯於任”的“任”地所在,似當取原注釋的第二種說法,即地在今山東濟寧東南,也即今山東省濟寧市東南的任城區,爲古任國所在,《左傳》僖公二十一年有記載。(當然,也有可能任國有過遷徙,河北任縣之古任國與此任國本爲一國,然今已不可考)。 因爲由簡文可知,當時是晉與越伐齊,參加會盟者除晉、越之外還有宋,則簡文的“任”若處於今山東濟寧市東南的任城區,距離三國的路程遠近基本持平,故可推知當時的“任”應以位於此地爲妥。”字所从的字形,二者明顯有相似之處。因此,我們認爲簡文的“
”就是“貈”字的象形初文。“
”字所从的所謂“豸”寫作
、
一類形體,秦公大墓石磬殘銘“
作者: 小狐 时间: 2011-12-26 03:56
标题:
狐狸是一种小型食肉动物,属于犬科(dog family),体长约70厘米,尾长约45厘米。(尾巴占了一多半~)
狐狸 - 形态特征:
狐狸身体纤瘦,毛长且厚。体长加尾长2到3英尺(60到90厘米)。
作者: 有鬲散人 时间: 2011-12-26 04:14
标题:
精彩!鼓掌!小狐先生對狐狸果然有研究,
作者: 小狐 时间: 2011-12-26 04:20
标题:
作者: 小狐 时间: 2011-12-26 04:29
标题:
作者: 孫賽雄 时间: 2011-12-26 05:24
标题:
真是百科全书啊……
作者: 小狐 时间: 2011-12-26 05:28
标题: 您權當聽個樂呵~~~
作者: wrg1215 时间: 2011-12-26 08:00
标题:
长学问了
作者: 乐游怀风 时间: 2011-12-29 08:00
标题:
弱弱的说一句,金文中那个常隶定为(豸舟)的字是否本来可能从召,读为申~,~缵的那个?可能就是貂字也不一定哦
作者: 小狐 时间: 2011-12-30 19:05
标题:
标题:
作者: 王寧 时间: 2011-12-30 20:00
标题:
感觉小狐先生对“貈”字的释读至确。
作者: 小狐 时间: 2011-12-31 07:22
标题: ”(
),顯然當是一個雙聲符字,“幵”、“見”皆屬見母元部字。因此,“汧”讀爲從“見”聲的“峴”不存在問題。
作者: 小狐 时间: 2012-1-1 00:25
标题:
欢迎光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http://fdgwz.org.cn/forum3/)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