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國故城所出圓鼎銘文小考[1]
謝明文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
《中國出土青銅器全集》[2](下文簡稱《全集》)於2018年出版,全書共20卷,收録先秦與漢代青銅器5000餘件,資料非常豐富。《全集》著録的金文有少部分在當時係首次著録,有的金文資料雖然之前已發表,但拓本遠不如《全集》所著録的清晰完整。我們曾將《全集》全書精讀過兩遍,即便是之前已有著録者,我們也將其拓本與已著録拓本的優劣仔細比對過,並曾著文簡單介紹了一些《全集》中新著録的資料或銘文拓本較清晰者,略作討論。[3]其實,《全集》中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資料,我們在閲讀時也作了整理,寫有小札記,但由於相關拓本並不是很清晰、完整,故相關意見不敢輕易發表。今年由於給研究生開設“殷周金文選讀”課程,内容以新出青銅器銘文研究以及自己的研究心得爲主,對往日的一些小札記重加董理,本文考釋的薛國故城所出圓鼎銘文就是其中一例。
1978年12月山東滕州市官橋鎮薛國故城一座春秋墓出土了春秋早期的鼎8件,7件形制、紋飾相同,大小相次,現藏於濟寧市博物館。其中M2.103器、蓋皆有銘文,蓋銘拓本曾著録於《考古學報》1991年4期467頁圖12、《近出》290、《山東成》201等。《銘圖》02324除了著録M2.103的蓋銘,還著録了其器銘,但器銘拓本漫漶不清,無法辨識。《近出》《銘圖》稱鼎名爲佫侯慶鼎,釋文皆作“……佫(侯)慶□□飲飤……”。[4]《山東成》稱鼎名爲滕侯鼎,釋文作九列,無斷句。第一列釋文釋有“于”字,第二列釋文釋有“其
”三字,第三列釋文釋有“用其
膳鼎”六字,第四列釋文釋有“有靈”二字,第五列釋文釋有“
”“
”二字,第六列釋文釋有“無疆飲
”“女”五字,第七列釋文釋有“
以”二字,第八列釋文釋有“止”字,第九列釋文釋有“勿”字。[5]
《全集》5.234著録了該鼎的蓋銘[6](圖一),較舊拓清晰完整。從内容看,蓋銘只是整個銘文的後半部分,[7]銘文分13列。根據我們的意見,銘文可初步釋讀如下:
圖一,引自《全集》5.234,第235頁
萬孫子【1】……不(?)【2】……(設)于【4】……其
[8][7]
……剌(?)【5】……其
(遊/悠)
(威)義(儀),飤【6】□旨(?)□□有
(靈?)□【7】□賓
(客),
=(匍匍)㲋=(懌懌),囟萬
(壽)【8】無彊(疆),㱃(飲)飤
=(悠悠),女<母(毋)>又(有)慼【9】愈(瘉),台(以)□□□□,百歲【10】之外,□□□□□寶(?)【11】用(?)之(?)亯(?享),勿化(?僞)勿【12】姦【13】。
周代金文中,“賓客”之“客”,一般用“客”來表示。“”从“卩”“各”聲,古文字中“卩”“人”作爲表意偏旁,可換作,“卩”與“人”相關,因此它可看作“賓客”之“客”的異體。“賓客”前殘去之字應該是“樂”或與之意思相近之字。
,《山東成》釋作“
”。此字右下角有重文號,除去重文號的部分,根據其偏旁組合,它應釋作見於周宣王時候的逑盤(《銘圖》14543,西周晚期)銘文中“克
(傅)保厥辟孝王、夷王”之“
”,可能是“匍”字異體。“
”,除去重文號的部分,應該是一動物形,右下部是動物形的足部,左側足部則簡省。而足部與此近似的主要有“鹿”類動物以及“兔”類動物等。東周金文嘏詞中常出現“皇皇熙熙”“佗佗熙熙”的“AABB”格式,“熙”幾乎都與鄰句的“期”押韻,因此,“
=”下之字似應與鄰句的“疆”押韻。結合字形跟動物有關以及它與“疆”押韻來看,此字應看作是“㲋”或與之係一字分化的“兔”的變體。
“㲋”聲字與“睪”聲字關係密切,如傳抄古文中,“蘀”字古文作“”、“
”字古文作“
”、“澤”字古文作“
”。[9] 周代金文中習見的“豐豐
”之“
”,亦偶作“
”,可見其所从之“㲋”是聲符。研究者或讀爲“繹繹”,[10]或讀爲“澤澤”,認爲“澤澤”同“斁斁”。[11]登鐸銘文中的“
”即“鐸”字異體。[12]古書中“菟”“檡”可通。[13]如果將本銘的“
㲋㲋”與西周金文中多見的“豐豐
”聯繫起來考慮,且贊同“豐豐
”是盛大貌。則“
”可讀作“薄薄”“甫甫”“溥溥”,广大貌。“
”“豐豐”義近,“㲋㲋”與“
”
表示同一個詞,讀作“繹繹”。但聯繫東周金文嘏詞中多見的“皇皇熙熙”“佗佗/施施熙熙”來看,本銘“㲋㲋”或可讀作“懌懌”,和樂貌。“
/甫甫”當與“㲋㲋”義近,它們都是和樂美好貌。西周金文中的“
”也可能當讀作“懌懌”。當然盛大貌、和樂美好貌兩者很可能有關聯,如“皇皇”既可訓美,也有盛大、廣大貌一類意思。“熙熙”既可訓和樂貌,也有廣大、繁盛貌一類意思。
“囟萬(壽)無彊(疆)”,“囟”後之字,據殘形看,似可釋作“萬”字。“萬壽”,金文中見於賈伯簋(《銘圖》05130—01532,西周中期)、虢季鐘(《銘圖》15361—15364,西周晚期後段)、賈叔簋(《銘續》0432,春秋早期)、其次句鑃(《集成》00421—00422,《銘圖》15981—15982,春秋晚期)等。由於拓本不清晰,也不排除它是“
(眉)”字的可能。“囟”字,應該是一個虛詞,金文中類似用法的“囟”見於者
鐘(《集成》00125,《銘圖》15336,戰國早期)“汝其用茲晏安乃壽,囟逸康樂,勿有不義……”。西周甲骨文以及戰國竹書文字中亦多見類似用法的“囟”,曾引起了研究者的熱烈討論。[14]
“囟萬壽無疆”,“囟”出現在嘏詞中。嬭加鐘(《銘三》1285,春秋中期)“至于孫子,石(庶)保用之”,“石”讀作“庶”,希冀義。倗伯簋(《山西珍貴文物檔案》10第67頁,《倗金集萃》062,西周中期)“倗伯肈作寶簋,其用夙夜享于厥宗,用享孝于厥文祖考,用匃百福,雩朕兄弟、宗小子興享于厥宗朕文祖考,石其則福用百福,子子孫孫其萬年永寶用,夙夜于厥宗用”,“石”亦可讀作本从“石”聲的“庶”,希冀義。[15]“庶”“其”可看作近義連用,倗伯簋“庶”“其”亦出現在嘏詞中。金文中,虛詞“其”出現在類似語境的嘏詞部分“其眉壽無期”“其眉壽萬年永寶用”“其萬年眉壽無疆”“其眉壽無彊”一類話語中,習見。不難發現,類似用法的“囟”作爲虛詞時,在語義指向方面應該與“庶”“其”“尚”相類,[16]是一個帶有主觀判斷或期待口吻的語氣詞。[17]
傳世古書以及出土文獻中,幽部字與侯部字關係密切,兩者常發生關係。[18]䣬應與下一句的“愈”押韻,這可證“䣬”應分析爲从“戈”、“酉”聲。[19]“酋”本係“酉”字分化而來,“酋”聲字與“攸”聲字、“斿”聲字皆可通,[20]疑䣬可讀作“悠”“遊”。䣬䣬,即“悠悠” “遊遊”。前文的“”應分析爲从“辵”、“䣬”聲,很可能是“遊”字的異體。如果將“䣬䣬(悠悠)”理解爲長久一類意思,“飲飤悠悠”似可與郳大司馬彊盤(《銘三》1216,春秋晚期)、郳大司馬彊匜(《銘三》1260,春秋晚期)“眉壽無疆,飲飤無期”之“飲飤無期”合觀。但“悠悠”亦可理解爲寬閑自在一類意思。蔡侯申尊(《銘圖》11815,春秋晚期)、蔡侯申盤(《銘圖》14535,春秋晚期)“威儀遊遊”,郭沫若先生認爲“威儀遊遊”猶言“威儀悠悠”。[21]于省吾先生讀“遊遊”爲“優優”。[22]林澐先生認爲:“遊遊、優優、悠悠都是寬閑自在的意思,只是該詞記録時沒有固定的專用字罷了。”[23]吴王光殘鐘銘文的“油油羕羕”,劉釗先生曾詳加考釋:
“油油”與“洋洋”乃一聲之轉,詞義相近。《詩·衛風·碩人》“河水洋洋”,劉向《楚辭·九歌·惜賢》王注引作“河水油油”。“油油”典籍又作“悠悠”“攸攸”“遥遥”“摇摇”“愮愮”“憂憂”“怞怞”。“洋洋”又作“養養”,本字作“恙”,《説文》:“恙,憂也。”“油油洋洋”即“悠悠洋洋”,《爾雅·釋訓》:“悠悠、洋洋,思也。”
吴王光鐘銘:“敬夙(肅)而(爾)光,油油羕羕。往已叔姬,(虔)敬命勿忘。”兩句大意是説吴王光囑咐女兒要愛惜榮譽,深思熟慮,永遠恭敬。[24]
董珊先生將吴王光鐘“油油羕羕”括注爲“悠悠漾漾”,但未作進一步解釋。[25]嬭加編鐘(《江漢考古》2019年第3期第10、11、17頁)有銘文作“攸攸,余[爲婦]爲夫”,發表者認爲:“攸,字下有重文符,即悠悠,長久,連綿不斷的樣子。
,从馬从羌。字下有重文符,字義不詳,
或與攸攸意近。”[26]郭理遠先生認爲“攸攸
”與吴王光殘鐘銘文“油油羕羕”近同,當讀爲“攸攸洋洋”。又認爲從押韻情況看,嬭加編鐘“攸攸
”與“余爲夫”當屬一句,是有關曾侯的內容,劉釗先生關於吴王光鐘“油油羕羕”的解釋放到嬭加編鐘銘文裏也不太合適,“油油”讀爲“悠悠”更爲合適,“悠悠”“洋洋”都是寬舒閑暇的意思。[27]如本鼎銘“飲飤悠悠”之“悠悠”理解爲寬閑自在一類意思,“飲飤悠悠”大意即“吃喝舒適不愁,很愜意”。
“母”“女”曾經共用過相同字形,即“女”曾一形多用爲“女”和“母”,周代金文中“母”雖基本上已從“女”形分化出來,但仍有不少“女”用作“母”之例。如簋(《銘圖》04573,西周早期)“
作女辛寶彝”之“女”即用作“母”。金文中女子之字常稱“某母”,蔡大師
鼎(《銘圖》02372,春秋晚期)“叔姬可女”、邿季鬲(《集成》00718,《銘圖》02935,春秋早期)“孟姬
女”等“女”應釋作“母”。史伯碩父鼎(《集成》02777,《銘圖》02424,西周晚期)“王女泉女”中的兩“女”亦應釋作“母”。本鼎銘“女”,亦當釋作“母”,用作“毋”。又,讀作“有”。邿召簠(《銘圖》05925,春秋早期)“諸母”“母(毋)又(有)疆”之“母”,蓋銘皆作“母”,器銘皆省作“女”,器銘“女〈母(毋)〉又(有)”與本銘恰可合觀。
,比較“
”(《郭店簡·尊德義》簡7)、“
”(《郭店簡·語叢一》簡34)等象形寫法的“戚”字,可知此字亦當从“戚”。與其後的“愈”字相比,可知此字下部从“心”[28],可釋作“慼”。“戚”訓“憂”,古書中多見。[29]《説文》:“慽,憂也。从心、戚聲。”慽/慼是“憂戚”之“戚”的本字。東周文字資料中多見意爲“憂”的“慼”。[30]“愈”可讀作“瘉”。《詩經·小雅·斯干》“無相猶矣”、《詩經·小雅·鼓鐘》“其德不猶”,鄭玄箋皆作:“猶,當作瘉。瘉,病也。”《詩經·小雅·角弓》:“交相爲瘉。”毛傳:“瘉,病也。”《詩經·小雅·正月》:“父母生我,胡俾我瘉?不自我先,不自我後。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毛傳:“瘉,病也。”“愈愈,憂懼也。”《詩三家義集疏》:“魯‘愈’作‘瘐’,説曰:瘐瘐,病也。”[31]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認爲:
《爾雅·釋訓》:“瘐瘐,病也。”瘐瘐即《詩》愈愈之異文。《漢書·宣帝紀》“瘐死獄中”,師古注:“瘐,字或作癒。”此詩“愈愈”即“癒癒”之省借。因上文已云“胡俾我癒”,故下文假作愈字,此亦阮宫保所云“義同字變”之類。[32]
銘文“慼瘉”係近義連用。“毋有慼瘉”可與可忌敦(《銘三》0595,春秋晚期)“以祈考壽,男子毋□咎”之“毋□咎”、鼎(《集成》02824,《銘圖》02489,西周中期前段)“唯厥使乃子
萬年辟事天子,母(毋)又(有)愍于厥身”之“毋有愍”合觀。[33]
“百歲之外”見於敬事天王鐘(《集成》00073—00081,《銘圖》15223—15230,春秋晚期前段)“百歲之外,以之大行”。又作“百歲外”,見於侯古堆鐘鎛(《銘圖》15806—15813,春秋晚期)“百歲外,遂以之(逝)”。[34]皇
鼎(《銘續》0192,春秋晚期)“千歲之外”、冉鉦鋮(《集成》00428,《銘圖》15989,戰國時期)“萬世之外”與之義近,“百”“千”“萬”皆是表示虛指的概數。
“”,疑是“化”字,讀作“僞”。姦,姦邪義,周代金文中“姦”又見於長甶盉(《集成》09455,《銘圖》14796,西周中期前段)“井伯氏不姦”。“姦”後演變作“姧”,又作“奸”,遂與“干犯”之“奸”相混。《廣雅·釋言》:“姦,僞也。”“勿僞勿姦”,“僞”“姦”對言,此句大意即不要作姦邪之事。“僞”“姦”連用見於《韓非子·六反》“姦僞無益之民六而世譽之如彼,耕戰有益之民六而世毀之如此,此之謂六反”、[35]《管子·君臣上》“是故主畫之,相守之;相畫之,官守之;官畫之,民役之。則又有符節、印璽、典法、筴籍以相揆也,此明公道而滅姦僞之術也”[36]等。或作“姦譌”,見於《漢書·江充傳》:“充逋逃小臣,苟爲姦譌,激怒聖朝,欲取必於萬乘以復私怨。”顔師古注:“譌,古訛字也。”[37]
由於本文討論的圓鼎蓋銘只是整個銘文的後半部分,且蓋銘有多處不清晰,文義難以貫通。文中的相關論述肯定會有不少地方與實際不符,存在很多錯誤,敬請方家批評指正。我們期待這一套列鼎的銘文將來有比較清晰完整的照片或拓本公布,以作進一步的研究。
2019年初稿
2021年10月改定
附記:
拙文曾刊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21年10月29日。文中關於圓鼎銘文的釋文已基本上被較新版的《通鑒》吸收采用。
[1] *本文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基於先秦、秦、漢出土文獻的漢語字詞關係綜合研究”(批准編號:22JJD740031)、上海市曙光計劃項目“周代金文構形研究與疑難字詞考釋”(批准編號:22SG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2] 李伯謙主編:《中國出土青銅器全集》,科學出版社、龍門書局,2018年。
[3] 謝明文:《讀〈中國出土青銅器全集〉瑣記》,《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9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第153—166頁。
[4] 劉雨、盧岩:《近出殷周金文集録》第2册,中華書局,2002年,第133頁。吴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83頁。
[5] 山東省博物館:《山東金文集成》上册,齊魯書社,2007年,第201頁。
[6] 李伯謙主編:《中國出土青銅器全集》第5册,第235頁。
[7] 很可能是器銘、蓋銘連讀,由於同出其他幾件鼎的銘文未公布,也不排除是幾件鼎銘連讀的可能。
[8] 此字原作“”。金文中有“
”字(《集成》04297,《銘圖》05342,西周晚期),亦有“
(
)”字(《集成》04113,《銘圖》05103,西周中期),此字既可以分析爲从“
”省,亦可分析爲从“
”省,但金文中“婁”形一般不省“女”,且从“角”形,上引“
”所从“囟”應是訛形。因此“
”宜分析爲从“
”省,所从子聲符與“遷”的初文“
”有關。
[9] 參看李春桃:《傳抄古文綜合研究》下編,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第588頁。前些年面世的一枚環錢鑄有“環”二字,黄錫全先生認爲即《左傳》所載的“熒澤”(黄錫全:《解析一枚珍稀環錢——出土文獻、傳世文獻、古幣文字互證之一例》,《出土文獻》第4輯,2013年,第149—155頁)。黄説若可信,那麼亦是“㲋”聲字與“睪”聲字相通之例。
[10] 曹錦炎:《釋兔》,《古文字研究》第20輯,中華書局,1999年,第190頁。
[11] 王寧:《釋甲骨文中的“斁”》,武漢大學簡帛網,2011年12月1日。
[12] 謝明文(署名謝雨田):《新出登鐸銘文小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3年9月12日。正式刊於《中國文字學報》第7輯,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79—83頁。
[13]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47頁。
[14] 諸家之説參看沈培:《周原甲骨文裏的“囟”和楚墓竹簡裏的“囟”或“思”》,《漢字研究》第1輯,學苑出版社,2005年,第345—366頁。陳斯鵬:《論周原甲骨和楚系簡帛中的“囟”與“思”——兼論卜辭命辭的性質》,《文史》2006年第1輯,第5—20頁。
[15] 參看謝明文:《談談近年新刊金文及其對金文文本研究的一些啓示》,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中華傳統文化研究中心舉辦“第二届漢語字詞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2021年10月23日—24日。
[16] 李學勤先生曾將西周甲骨文以及戰國竹書文字中類似用法的“囟”跟《左傳》《國語》所載卜筮命辭中的“尚”聯繫起來,讀爲“斯”,訓爲“其”,是義爲“庶幾”的命令副詞(李學勤:《續論西周甲骨》,《人文雜誌》1986年第1期,第68—72頁。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長春出版社,1992年,第144—145、194頁)。我們雖然不贊同李先生讀作“斯”以及命令副詞的意見,但認爲將此類“囟”與“尚”“其”相聯繫是合理的。
[17] 東周竹書中多見“囟”用作“使”(參看沈培:《周原甲骨文裏的“囟”和楚墓竹簡裏的“囟”或“思”》、陳斯鵬:《論周原甲骨和楚系簡帛中的“囟”與“思”——兼論卜辭命辭的性質》),尊(《集成》05979,《銘圖》11769,西周早期)“
”可能是一個雙聲字。邿召簠(《銘圖》05925,春秋早期)“用飤諸母諸兄,吏(使)受福毋有疆”,較一般的銘文如虢季鐘(《銘圖》15361—15364,西周晚期後段)“虢季作寶,用享追孝于其皇考,用祈萬壽,用樂用享,季氏受福無疆”、嬭加鐘(《銘三》1283—1284,春秋中期)“用自作宗彝龢鐘,以樂好賓、嘉客、父兄及我大夫,用孝用享,受福無疆”在“受”前多出一“使”字,又根據“囟”與“使”的密切關係,此“使”字似可與“囟萬壽無疆”之“囟”結合起來考慮。但結合師
鼎(《集成》02830,《銘圖》02495,西周中期)“
敢釐王,卑(俾)天子萬年”、
簋(《集成》04322,《銘圖》05379,西周中期)“用作文母日庚寶尊簋,卑(俾)乃子
萬年”、與兵壺(《銘圖》12445、《銘三》1068,春秋晚期)“卑(俾)萬世無期,極于後民”來看,邿召簠“使”與上述諸例“俾”相當,更宜如字解。
[18] 參看陳劍:《甲骨金文用爲“遊”之字補説》,《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8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1—46頁。
[19] 商代甲骨文與族名金文中亦有“䣬”字,它與本銘“䣬”字很可能是同形字關係。
[20]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第121、124頁。
[21] 郭沫若:《由壽縣蔡器論到蔡墓的年代》,《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6卷,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92頁。
[22] 于省吾:《壽縣蔡侯墓銅器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1輯,中華書局,1979年,第46頁。
[23] 林澐:《古文字學簡論》,中華書局,2012年,第153頁。
[24] 劉釗:《金文考釋零拾》,《古文字考釋叢稿》,嶽麓書社,2005年,第124—125頁。
[25] 董珊:《吴越題銘研究》,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27頁。
[26] 郭長江、李曉楊、凡國棟、陳虎:《嬭加編鐘銘文的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19年第3期,第14頁。
[27] 郭理遠(署名夏立秋):《嬭加編鐘銘文補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2019年8月9日。該文修訂稿刊於《中國文字》二〇一九年冬季號(總第2期),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第109—126頁。
[28] 原稿將“心”旁誤作“巳”旁,看作“子”形省去手臂。此蒙中心博士生李雨萌女士在“殷周金文選讀”課後告知,謹致謝忱!
[29] 參看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846頁。
[30] 張新俊、張勝波:《新蔡葛陵楚簡文字編》,巴蜀書社,2008年,第181頁。徐在國:《上博楚簡文字聲系》(1~8),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853頁。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中西書局,2017年,第224頁。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中西書局,2018年,第222頁。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中西書局,2019年,第253頁。李學勤主編,沈建華、賈連翔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文字編(壹—叁)》,中西書局,2014年,第268頁。
[31] 王先謙撰、吴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中華書局,1987年,第666頁。
[32] 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1989年,第601頁。
[33] 或將“女又慼愈”讀作“女(如)又/又(有)慼愈(瘉)”,或讀作“女(如)又(有)慼愈”而將“愈”理解爲“病好”之“愈”,似皆與上下文文義不合。
[34] 謝明文:《固始侯古堆一號墓所出編鎛補釋》,《商周文字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141—154頁。
[35] 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2013年,第454頁。
[36]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中華書局,2004年,第553頁。
[37] 班固撰、顔師古注:《漢書》第7册,中華書局,2013年,第2175—2176頁。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5年7月21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5年9月25日
点击下载附件: 2468謝明文:薛國故城所出圓鼎銘文小考.docx
下载次数:12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1363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