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簡《哀誦》讀札
(首發)
芙寧娜
《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三)》所收楚辭類文獻《哀誦》近來新公佈部分內容,[1]其中簡12—14說到:
涕
(澹)沱亦未員(隕)可(呵),援
(篸)
(𥰭)㠯(以)自
(娛)。颿[2]𢝊(憂)【12】㠯(以)
(逾)老可(呵),塙
亓(其)㠯(以)
。事汝以容與兮,[3]【13】……[4]誐〓(誐誐)亓(其)讒人可(呵),𡝃(步)
(賢)子之倌(館)居。【14】
其中“塙
亓㠯
”一句,整理者釋文作:“塙(咎)
(盡)
(延)亓(其)㠯(以)
(誤)。”[5]“塙”屬宵a部,“咎”屬幽u部;“
”从“𪉟(鹽)”聲,屬侵ə部,“延”屬元a部,這些韻部均相隔甚遠,無由通假。且按整理者的意見破讀後,句義仍然晦澀難懂。本句的釋讀應當重新考慮。
楚簡中已經出現過與“
”形體接近的字形。清華捌《邦家處位》簡8:“亓(其)堣(遇)於異
(進)”,其字从“人”,“𦘔”聲,與“
”僅有“亻”“彳”之別。清華簡整理者在注釋中直接將“
”讀爲{進},未作進一步說明。[6]由於本段簡文句意不夠明晰,另有學者主張讀{盡},且屬下讀。[7]楚簡中記錄{進}*tsins一般徑用“進”字,但其實也存在比較明確的用精組真部TSIN的“𦘔”記錄{進}的用字習慣。郭店簡《語叢三》簡24:“
(義),惪(德)之𦘔(進)也。”裘按已疑讀{盡}或{進},劉釗明確讀{進},[8]其說可信。“
”字从“彳”,“𦘔”聲,從構形上看很可能就是爲{進}所造的形聲字。
出土文獻中存在以“𪉟(鹽)”聲字記錄{諂}的用字。最确定的一例爲張家山M336漢簡《盜跖》簡19:“可鹽(諂)以利、可臾(諛)以言者,盡愚㔷(陋)恆民之胃(謂)也。”黃一村另指出楚簡中也有這種用字:清華陸《鄭武夫人規孺子》簡7—8:“
(媚)妬之臣躳(躬)共(恭)亓(其)
(顏)色,𪉟(諂)於亓(其)考(巧)語,㠯(以)𡄹(亂)夫〓(大夫)之正(政)。”[9]“𪉟(鹽)”諧聲域爲以組談a部LAM,拿去記錄{諂}*
l̥ramʔ是相當合適的。[10]“
”字从“女”,“𪉟(鹽)”聲,當係爲{諂}所造的專字,意符“女”是基於舊時對女性的歧視所加,可類比“奸”“妬”“妄”等字。
因此,“
”其實就是“進諂”,意爲趨進,奉承上級,是在描寫“讒人”的作態。據此推測,上字“塙”也應屬形容讒人的內容。
《毛詩·大雅·板》:“天之方虐,無然謔謔。老夫灌灌,小子蹻蹻。匪我言耄,爾用憂謔。多將熇熇,不可救藥!”《毛傳》:“熇熇然,熾盛也。”《箋》云:“將,行也。今我言非老耄有失誤,乃告女用可憂之事,而女反如戲謔,多行熇熇慘毒之惡,誰能止其禍?”《釋文》:“徐許酷反,沈又許各反,《說文》云:‘火熱也。’”《爾雅·釋訓》:“謔謔、謞謞,崇讒慝也。”《釋文》:“郭虚各反,或火角反。”《魯詩》作“謞謞”,《毛詩》《韓詩》同作“熇熇”。[11]又,《周易·家人》:“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釋文》:“呼落反,又呼學反。馬云:悅樂自得皃。鄭云:苦熱之意。荀作‘確確’,劉作‘熇熇’。”高本漢已正確指出,這裏的“熇”“謞”“嗃”記錄的都是同一個詞,即“大叫,喧囂”義的{謞},《莊子·齊物論》:“激者,謞者,叱者,吸者。”[12]
{謞}根據《釋文》和《廣韻》均載的兩個讀音xak和xaewk可上推爲*hˤ(r)awk。這個詞與義爲“喧囂”、引申有“囂張”義的{囂}*ŋ̊aw,義爲“嗷叫”、引申有“詆毀”義的{嗷/謷}*ŋˤaw應當是一組關係密切的同族詞,共享相同的詞義引申路徑。我認爲《哀誦》此處的“塙”當讀爲此{謞},是形容讒人喧囂、囂張的樣子。
句末的“
”字整理者讀爲{誤}。“胡桃”已經指出,這一部分韻腳是魚部非咽化的平聲。[13]簡14韻腳爲{居}*ka,同樣符合魚部非咽化平聲,可見本段用韻之嚴整。{誤}只有去聲一讀,置此則失韻。我認爲這裏應當讀爲古書常見的訓爲“憂”的{虞}*ŋʷa。簡12—14韻腳爲{袽}*nra、{娛}*ŋʷa、{虞}*ŋʷa、{?}*Ca,{居}*ka,用韻仍舊是密合的。
因此,本句應當釋寫爲:
颿(稟?)𢝊(憂)㠯(以)
(逾)老可(呵),塙(謞)
(進)
(諂)亓(其)㠯(以)
(虞)。
意思是說:懷受(?)憂思使我愈發衰老,[14]那些囂張的趨炎奉承之人也使我愁慮。
“其”在這裏並非有具體所指的代詞,而是詩賦類文獻,尤其是楚辭中常見的語義很虛的助詞。[15]這兩句“以”字後引導的都是敘述主體本身“我”的狀態。
簡14:“誐〓(誐誐)亓(其)讒人可(呵),𡝃(步)(賢)子之倌(館)居。”整理者讀爲{儀儀},訓“儀態整肅貌”,[16]當是取揚雄《法言·孝至》:“麟之儀儀,鳳之師師,其至矣乎!”
我認爲此句與《楚辭·卜居》“讒人高張,賢士無名”相近,均是講讒人得居高位,賢人則被排擠。“誐誐”可直接讀爲{峨峨},就是“高”的意思,與《卜居》中的“高張”相對。《楚辭·招魂》:“增冰峨峨,飛雪千里些。”《文選》呂向注:“峨峨,高貌。”《毛詩·大雅·棫樸》:“濟濟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其”在這裏也是語義很虛的助詞,“峨峨其讒人”就是“峨峨讒人”,也就是“高高在上的讒人”。
2025年11月16日
於楓丹廷瓦薩里回廊咖啡廳·露澤
[1] 李鵬輝:《釋安大簡〈哀誦〉中的“颿憂”》,《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年第6期,第1~5頁。
[2] 此字從上引李文釋,其聲符爲幫組侵ə部PƏM之“風”。李文將其讀爲“煩憂”或“含憂”,前者韻隔,後者聲隔,不可信。竊疑當讀爲同爲幫組侵ə部的{稟}*prəmʔ,“稟憂以逾老呵”,意即“懷受憂思使我愈加衰老”,待考。
[9] 黃一村:《清華簡字詞零拾(三則)》,《第五屆古文字與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遼寧師範大學,2025年6月,第44~45頁。不過黃文將“於”讀爲{諛},聲韻遠隔,不可從,“於”如字讀即可。
[10] 順帶一提,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中出現了一個與傳本“諂”相對應的“凷”字,魏宜輝已正確指出此字即“由”字之訛,參見魏宜輝:《銀雀山漢簡〈晏子春秋〉篇“凷”字新釋》,《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5輯,2010年;收入氏著《文字文獻探論》,中西書局,2023,第129~134頁。不過魏文誤以“由”(以組幽u部LU)與“諂”(以組談a部LAM)語音接近,認爲可以直接通假,實不確。“由”就應當讀爲古書中數見的訓爲“諂”的{導/道}*lˤus(魏書第133~134頁已引及),如《莊子·天地》:“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所謂善而善之,則不謂之道諛之人也。”郭慶藩《集釋》:“道與諂同義。”《莊子·漁父》:“希意道言,謂之諂;不擇是非而言,謂之諛。”成玄英疏: “希望前人意氣而導達其言。”《釋文》:“道言,音導。”這一類訓爲“諂”,表示“奉承”一類意思的{導/道}實際上是從{導}的“引導”義引申而來的。
[11] 陳壽祺、陳喬樅撰,馬昕、米臻點校:《三家詩遺說考》,中華書局,2024年,第556,1493頁;王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中華書局,1987年,第916~917頁。又,王書注文作“魯‘熇’作‘塙’”,據疏文判斷,“塙”當爲“謞”之誤。
[16] 李鵬輝:《釋安大簡〈哀誦〉中的“颿憂”》,第4頁。李文讀爲{諓諓},“誐”“諓”聲母分屬齒音和牙音,是上古聲組兩個基礎大類,相距甚遠,顯不可從。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5年11月16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5年11月16日
点击下载附件: 2485芙寧娜:安大簡《哀誦》讀札.docx
下载次数:3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3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