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攀先生著《漢代馬料:漢簡所見茭草研究》出版
任攀先生著《漢代馬料:漢簡所見茭草研究》于2025年10月由中西書局出版,該書定價88元。以下是該書的封面、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序、後記、書影。
封面

作者簡介
任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副研究員。1988年4月生於河南信陽,2008年畢業於河南師範大學,獲教育學學士學位,2009年9月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學習,導師爲劉釗教授,201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2018年獲文學博士學位。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入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做博士後工作,合作導師爲黄德寬教授。2020年8月,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工作。主要從事古漢語研究、秦漢魏晋文字資料的整理與研究以及名物制度與物質文化研究。
内容簡介
《漢代馬料:漢簡所見茭草研究》是“復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博士叢書”的新一輯,由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任攀副研究員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修訂增補而成。本書從探討漢代的馬料——茭草出發,通過對這一微觀事物的系統研究,以小見大,揭露出漢代軍事、交通與經濟體系的運行細節。
全書以“茭草”爲綫索,構建了一套完整而清晰的研究體系。作者首先從名物考證入手,細緻辨析了漢代茭草的種類、名稱與特性。進而,將視野拓展至“人”與“制度”,詳細考述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治茭”人員的官職設置、職責分工與社會身份,再進一步勾勒出了漢代茭草物資管理的全流程鏈條,包括但不限於:茭草的砍伐、運輸調配、貯藏管理、出納、買賣等。
在研究方法上,本書的論證以出土文獻爲基礎,並盡可能用傳世文獻加以佐證。作者對居延漢簡、懸泉漢簡、肩水金關漢簡等材料中涉及馬料的散碎記録進行了窮盡性的搜集、科學的分類與精審的考釋,將看似枯燥的簡牘文書,轉化爲支撑其完整論述的可靠磚石。
本書的特色在於其“以小見大”的研究方式。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馬吃什麼”的考據之作,更是一把瞭解漢代社會的鑰匙。通過小小的茭草,讀者可以從中窺見漢代社會、政府運轉的種種細節。
本書邏輯縝密,論證翔實,結論可靠,適合歷史學、古文字學、經濟史學專業讀者和歷史、古文字、出土文獻愛好者閲讀。
目録
序章 / 1
一、主要資料簡介 / 5
二、相關研究述要 / 12
第一章 周秦漢魏馬的圈養和馬料 / 19
一、馬的圈養 / 19
(一)馬厩的位置和布局 / 23
(二)馬厩模型 / 26
(三)馬匹餵飼場景 / 30
二、馬料的名稱 / 37
三、茭草的種類 / 40
(一)牛蘄、馬蘄、胡蘄 / 40
(二)苜蓿 / 43
(三)菰、蒲、茭白 / 55
(四)蘆葦 / 57
(五)其他 / 58
附:釋“茭” / 63
(一)牛蘄、乾草 / 65
(二)纜索 / 67
(三)衣皮帶茭 / 67
(四)葦茭 / 70
(五)草根、茭白 / 72
(六)弓檠 / 75
(七)其他 / 76
(八)小結 / 77
第二章 治茭人員 / 78
一、省卒、省茭卒 / 78
(一)省茭卒名籍 / 80
(二)省茭卒的生病死亡 / 81
(三)省卒免坐 / 82
(四)官吏徵發省卒失期的處罰 / 86
(五)省茭卒家屬的稟食 / 87
二、茭卒、茭徒;莝卒 / 91
三、甲卒 / 93
四、里民 / 95
五、吏員 / 97
六、客子 / 99
七、省卒治茭的程序 / 100
第三章 茭的刈取、斫莝 / 107
一、相關簿書 / 109
二、伐大司農茭 / 115
三、伐茭地點 / 120
四、斫莝、磨茭 / 122
第四章 茭的運輸 / 126
一、吏卒載茭、運茭 / 127
二、適吏運茭 / 130
三、騎士載茭 / 131
四、雇人運茭 / 132
五、運載能力 / 135
第五章 茭的貯存 / 137
一、茭積别簿 / 137
二、其他與積茭相關的文書片段 / 140
三、茭的看守和巡視 / 147
第六章 茭的使用與監管 / 149
一、茭的取用 / 149
(一)取茭 / 149
(二)用茭 / 152
(三)給茭 / 153
(四)稟茭 / 154
(五)賜茭 / 154
(六)茭穀搭配 / 154
二、茭的調配 / 155
(一)調 / 155
(二)貸 / 158
三、不同單位間茭的供給與償還 / 158
四、茭的審計 / 167
(一)見(現)茭、餘茭簿 / 167
(二)茭穀度支簿 / 170
(三)茭簿、茭穀簿 / 170
(四)校核及懲處 / 172
第七章 茭的“出入”(出納) / 174
一、茭出入類簿書 / 174
二、漢代邊地稟食的流程 / 201
三、官茭的出入流程 / 212
第八章 茭的買賣與價值 / 220
一、茭的買賣 / 220
(一)買茭 / 220
(二)賣茭 / 225
(三)顧茭 /226
二、其他體現茭之價值的材料 / 228
(一)以茭充當奉賦 / 228
(二)爲私人伐茭抵債 / 229
(三)以穀抵償茭賈 / 229
(四)其他 / 230
三、茭錢、茭泉 / 231
第九章 其他 / 237
結語 / 240
附録 / 244
一、簡牘著録簡稱表 / 244
二、簡號索引 / 246
三、參考文獻 / 256
古籍類 / 256
近現代著述 / 258
後記 / 277
序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境内的出土文獻與古文字資料呈“井噴”式面世,讓我們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發現”的時代。“新發現”自然會帶來“新學問”。一方面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學科本身越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一方面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爲相關學科帶來了很多新史料和新語料,促使歷史學、語言學等學科也爲因應這種形勢作出了很多調整和改變。撲面而來的大量的出土文獻與古文字資料讓我們應接不暇,極大地顛覆了我們以往對古代的一些認知,讓我們在傳世典籍之外,看到了更多、更真實、更細微的古代世界的真相。
面對如此多的出土文獻與古文字資料,如何看待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的關係,在研究中應該以誰爲主,或偏重哪一方,怎樣理解王國維“二重證據法”在研究中的具體運用,是文史研究者都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在這方面,“學科立場”有時表現得很鮮明。在很多研究出土文獻的學者看來,因爲很多出土文獻時代更早,又多是共時資料,未經後人改動,所以更爲可靠,故常常抱着用出土文獻修正傳世文獻的單向思維,一切以出土文獻爲準;而很多以傳世文獻爲主要研究材料的學者,因對出土文獻不熟,誤以爲出土文獻飣餖瑣碎,隻言片語,不足以撼動傳世文獻的主體地位,凡遇到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不合之處,要麽疑僞,要麽選擇忽視。在我看來,這兩種傾向都是不可取的。其實拋開具體的出土文獻,不考慮文本時代和文本性質等因素,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之間難分軒輊,自然談不上以誰爲主或偏重哪一方的問題。正確的做法是具體材料具體對待,没有一個統一的標尺,更没有一個通用的態度。
西北漢簡是20世紀“四大發現”之一,帶來了“西北漢簡研究”這一門新學問,這是新發現帶來新學問的典型範例。雖然西北漢簡内容稍顯單質化,但因爲數量龐大,仍可爲我們提供一幅漢代西北屯戍的壯闊圖景。西北漢簡研究涉及漢代的歷史、文字、詞彙、政治、軍事、經濟、法律、民族、醫藥、畜牧、交通、宗教、民俗、物産等,可以説包羅萬象,豐富多彩。當今有關漢代的研究,如果没有漢簡(以西北漢簡爲主)的介入,總感覺缺少點甚麽。漢簡加上漢代的考古資料,包括遺迹、實物和圖像,組成了與傳世漢代文獻相比並的“二重證據”的一方,與傳世漢代文獻一起,如鳥之兩翼、門之兩扇、車之兩輪,構成了漢代研究資料的基本框架。在這一框架下進行的研究,才能稱得上是科學立體的、與時代相稱的研究。
如果用美術形式來比喻傳世的漢代文獻資料與漢簡資料的不同,則傳世的漢代文獻資料有時猶如美術形式中的速寫,可以只畫出人體或人臉的輪廓,甚至臉上的器官等細節都可以省略,而漢簡資料有時猶如美術形式中的工筆畫,可以具體而微、纖毫畢現。我們既需要可省略細節、僅能看出動態趨向或男女胖瘦的整體面貌,也需要看到人鮮活生動的姿態和眉目清晰的面容。
任攀的《漢代馬料:漢簡所見茭草研究》一書,就是利用西北漢簡資料描摹漢代歷史畫卷的一幅工筆畫。這是一個典型的“以小博大”“小題大做”的選題。作者選取了西北漢簡中的“茭草”這一小物品,把它放到漢代歷史的放大鏡下,將所有可以與“茭草”産生交集的資料都鋪陳開來,一一加以展示和分析,涉及很多以往不清楚的細節,猶如掀開了漢代歷史面容上的一條皺褶,讓我們看到了這條皺褶中隱藏着的往古軼事和歲月留痕。作者收集資料宏富,參考借鑒周備,如談馬和馬厩的部分,充分吸收了動物考古學的新見和考古圖像上的素材,論述“茭”的章節,又適當借鑒了生物學、植物學的成果,使得結論顯得更爲豐滿有趣,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僅靠漢簡資料論述的乾癟和乏味。
若一定要挑不足,那就是整體上看名物考證的味道較濃,雖然也廣泛涉及漢代的歷史細節,如職官制度、烽燧制度等,但是深入的歷史視角的論述還需補充,所論問題在與漢代歷史大勢的融合上也需給予考量。
任攀基礎本來偏弱,但他沉潛踏實,肯於吃苦。讀碩期間爲節省時間和看書方便,他長期住在中心的一間辦公室中。通過幾年時間的苦熬,生生從古文字的“小白”,淬煉成了一名漢簡研究的“成手”。其間經歷的清苦,恐怕很難向外人道。除了苦學,他還自學掌握了很多電腦技術,中心的服務器管理以及各位老師的電腦問題,大都由他幫助解決。近些年又開始關注人工智能,爲中心在這方面的建設和開發貢獻了無可替代的心力。同時他還兼任了中心的很多其他事務,任勞任怨,無私付出,深得中心各位老師的信任。
這本《漢代馬料:漢簡所見茭草研究》,是任攀的博士論文,今年經過修訂,終於將面世出版了。這是任攀出版的第一部學術著作,對他來説非常重要,我作爲老師自然也非常高興,故不揣簡陋,縷述如上,權充爲序。
劉釗
2025年9月於上海書馨公寓索然居
後記
小書由我的博士學位論文《漢簡所見的茭》修改而成,只能算是完成了劉釗師原本給我選定的題目“漢簡名物詞彙證圖釋”裏的一個研究專題。迄今爲止,我仍在做這方面的研究並努力拓展,如果説還有些成績的話,首先要感謝劉師引我入門,並指示方向。
我2009年考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攻讀碩士學位,蒙劉師不棄,收入門下。劉師常常耳提面命、諄諄教導,並指定我做漢簡方面的研究。2012年,我完成了碩士論文《居延漢簡釋文校訂及相關問題研究(居延舊簡部分)》之後繼續跟隨劉師攻讀博士學位。在决定做漢簡名物詞研究之前,我曾圍繞兩個選題做了一些工作。在我博士入學之初,劉師就指導我結合中華字庫工程第四包“金文的搜集與整理”的工作需要,以“秦漢魏晋金文整理與研究”爲題撰寫學位論文,並負責子課題“秦漢魏晋金文的搜集與整理”。後來我仔細研讀徐正考先生的《漢代銅器銘文綜合研究》一書,感到以我當時的眼界、水平很難在研究上有所推進,就想在字庫工作之外,仍在碩士期間比較熟悉的漢簡方面找題目。我2011年撰寫《敦煌漢簡中有關漢代秩級“真二千石”的新發現》(後發表在《史學月刊》2013年第5期)以後就對職官制度産生興趣,於是就想研究漢簡所見名目繁多的基層小吏在社會生活、政治體制中發揮的作用,也有意模仿嚴耕望先生的《秦漢地方行政制度》、閻步克先生的《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晋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全盤梳理、分析相關的基礎史料和出土資料。後來看到惠翔宇先生的碩士論文《漢代少吏與社會研究》,我又感到以自己在秦漢史方面的積累很難在兩三年内寫出像樣的論文,這才又跟劉師商定做漢簡名物詞研究。
劉師最初的意見是要我先編個漢簡名物詞詞典,全面梳理名物詞的條目,分好類,每個條目寫400字左右的解説,研究方面就看能否發現好題目來寫。這顯然是個既能托底、又能拓展的好題目。但是一上手準備,我就發現工作量遠遠超出預估。從當時已公布漢簡中找出名物詞分類彙總、撰寫詞條本來就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而看材料過程中我又常常被感興趣的問題吸引,衍生出不少工作支綫,耽誤了主綫工作的進展。加上我同時還要處理字庫、網站的一些日常工作,遇到問題也往往要花費不少時間來解决。兩三年下來,我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完全没有讀書、寫作的狀態。這讓我深刻認識到自己在協調讀書、寫作以及日常工作方面的能力還很欠缺,既想按照興趣讀書,又想寫出像樣的論文,還想在日常工作中盡力不留遺憾,在能力、效率不提升的情况下,只能更多地投入時間,但往往很多時間又被緊急的事情擠占。學制畢竟有年限,我自己也不想一拖再拖,所以向劉師説明遇到的困難,申請把手頭工作交接後留出一段時間專心寫作學位論文,劉師都給予了理解和支持,這是我非常感激的。
開始專心寫作學位論文後,我擬訂了若干研究專題作爲論文主體内容,後來又决定集中寫作一個專題,試圖用“小題大做”的辦法將名物詞研究相關的領域、方法儘量都過一遍,争取把一個問題徹底吃透。博士論文選題常常遇到選擇大題目還是小題目的問題。大題目的好處是全面摸清家底,打牢基礎,厚積薄發,可以更好地把握以後的用力方向。小題目的好處是可以集中精力深入挖掘,竭澤而漁,心領神會,或許有助於日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以我的性格,似乎更喜歡後一類。當然客觀上由於基礎不牢、時間緊迫,選擇“小題大做”也是不得已而爲之。
要感謝的是,中心諸位老師在預答辯前後給了諸多修改意見,學位論文評審專家給出全優評價,答辯委員會專家王子今老師(答辯主席)、董蓮池老師、白於藍老師、汪少華老師、施謝捷老師也給予肯定和鼓勵,讓我順利拿到博士學位,開啓下一段人生旅程。
博士畢業後,我到清華大學跟隨黄德寬師做博士後研究,出站報告和申報課題仍沿着名物詞研究的方向進行拓展。雖然劉釗師多次敦促早些將博士論文修定出版,但我總是感到當時寫作倉促,有不少錯誤尚没有能力發現和修正,於是先後參加了侯旭東老師、徐世虹老師組織的簡牘研讀班,想多瞭解一些秦漢史方面的研究後再修訂博士論文。博士論文的一部分也曾在侯旭東老師組織的研讀班上宣讀討論,在場師友提出的指導意見也讓我受益良多。
算起來,博士畢業已經七年了,但集中修改博士論文的時間並不多,只能是完成手頭任務後抽出一些時間斷斷續續地修改一些。書中第一章修改增補最多,也補充了不少圖片。其他章節主要是增補新出漢簡資料和相關研究,對一些錯誤的解説和表述作了修正或删減。懸泉漢簡陸續公布後,又對照圖版對論文中引用到的懸泉漢簡釋文作了校訂。
博士論文寫作修改過程中,常常感到自己知識上的匱乏,也爲不斷補充新知感到欣喜,遺憾的是没有足够的時間發掘、解决材料中涉及的所有問題,只能留待他日,也很希望讀者多多批評指正。
這是我出版的第一本小書。感謝劉釗師賜序,感謝中心資助出版,感謝中西書局田穎女士、楊珂女士的幫助。
寫作後記時真是思緒萬千,求學路上諸多幫助過我、鼓勵過我的親朋師友不斷浮現在眼前。此刻尤爲感念的是裘錫圭先生和裘師母董岩女士。二老關心我的博士論文寫作,我也曾在電話中向裘先生簡要彙報論文的主要内容。2018年春節期間,我由於趕寫論文留在學校,裘師母在除夕前一天叫我到家拿了塊蛋糕回校吃。答辯前一天,裘師母打電話叮囑我早點休息,説這樣第二天答辯才會有好精神。每每想起這些場景,心底都涌現出温暖和傷感。
匆匆不能盡言。再次對我的父母、老師以及所有關心、支持我的師友表示真誠的感謝!也衷心祝願你們身體康健、平安喜樂!
2025年8月18日寫於復旦大學光華樓
書影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508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