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安大簡《仲尼曰》校《論語》一則
(首發)
抱小
《論語?季氏》有引孔子的一段話: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1]
近出《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二)》收錄的《仲尼曰》簡10-11有相近文句作:
見善女(如)弗及,見不善女(如)(襲),堇(謹)?(以)卑(避)戁(難),寈(靜)凥(居)?(以)成丌(其)志。[2]
簡文的斷句及“堇”字的改讀,參考了網友“激流震川2.0”“tuonan”“汗天山”等先生的意見。[3]檢《孔子家語·六本》有下引文句:
故自修者必恐懼以除患,恭儉以避難者也。終身為善,一言則敗之,可不慎乎!
案“恭儉”與“恐懼”對文,其構詞形式相同。“恭”“儉”義近,故古書中往往連文,如《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禮記·樂記》:“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又漢劉向《列女傳·有虞二妃》:“二女承事舜於畎畝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驕盈怠慢,猶謙謙恭儉,思盡婦道。”又《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自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與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此皆古人謂“恭敬”為“恭儉”之例。
又出土文獻如上博六《慎子曰恭儉》簡1云:
共(恭)(僉―儉)?(以)立身,(堅)(强)?(以)立志,忠疐(實/質)?(以)反(返)俞,……[4]
又上博一《緇衣》簡14引“《(詩)》員(云)”:
(吾)大〈夫〉=(大夫)(龏/龔―恭)虘(且)(僉―儉),(麻―靡)人不斂。[5]
亦皆是古人“恭儉”同義或義近連文之例。而《孔子家語·六本》之“恭儉以避難”,或譯為“保持恭敬節儉的態度以避免災難”,[6]非是。由《家語·六本》之“恭儉以避難”一語,可證將《仲尼曰》的“堇”讀為“謹”,從用字習慣及文義來看,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下面我們想從校勘學的角度來談談《論語》“隱居以求其志”之“求”字的問題。參考安大簡《仲尼曰》,再通過對比《論語》相關文句的字形及文義,我們認為“隱居以求其志”之“求”字本應作“成”,後來——可能是在漢、魏時代,由於字形的相近而在傳寫的過程中產生了訛誤。
漢簡的“求”字作:
而漢簡的“成”字則往往將斜鉤變作豎鉤或者豎筆寫作:
武威醫簡59[8]
可見“求”“成”二字的字形較為相近。而二字草書的字形則尤其相近,如“求”字作:
“成”字作:
皆可以為證。
《漢書·荊燕吳傳》云:“同惡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求,同欲相趨,同利相死。”[11]其中“同情相求”,《史記》作“同情相成”。王念孫云:
案惡、助爲韻;好、留爲韻;情、成爲韻;欲、趨爲韻;利、死爲韻。則作“成”者是也。《淮南·兵略篇》亦曰:“同利相死,同情相成。”“成”字隷或作,與草書“求”字相似,因譌而爲“求”矣(昭公二十年《左傳》“虛以求媚”,《晏子·外篇》“求”作“成”)。[12]
王說可從,此數句皆句中自爲韻之例,如作“求”則失韻。又銀雀山漢簡《六韜》作“同請(情)相成”[13],傳世本《六韜·武韜·發啟》作“同情相成”,也可為證。這是古書中“成”誤作“求”的例證。
又,在傳世古書中有“來”誤作“成”的例子,如《莊子·天地》:“執留之狗成思,蝯狙之便自山林來。”吳汝綸曰:“此與《應帝王篇》陽子居章略同。‘成思’,當為‘來田’之訛。‘成’、‘來’草書形近。‘自山林來’,亦宜為‘來藉’之訛。《淮南·繆稱》、《說林》,皆有此語。”[14]而“來”“求”因形近訛溷又頗為習見,[15]所以此例也可看成與“成”之誤作“求”相類。
綜上所述,《論語》“隱居以求<成>其志,行義以達其道”二句相儷,其屬對精嚴,“求<成>”“達”相對為文。檢《國語·吳語》曰:
會而先晉,晉既執諸侯之柄以臨我,將成其志以見天子。
《子思子·外篇·過齊》曰:
子思謂子上曰:有可以為公侯之尊而富貴,人眾不與焉者,非唯志乎?成其志者,非唯無欲乎?夫錦繢紛華,所服不過溫體。三牲太牢,所食不過充腹。知以身取節者,則知足矣。茍知足。則不累志矣。
又韓愈《與鳯翔邢部尚書書》曰:
愈再拜,布衣之士身居窮約,不借勢於王公大人,則無以成其志;王公大人功業顯著,不借譽於布衣之士,則無以廣其名。
皆是“成其志”連文之例。
然則孔子所云“隱居以求<成>其志,行義以達其道”者,其意即謂以隱居、行義來達成其意志(意願)和仁道。如據《論語》傳世本的“求”字為釋,“求”,追求。與“成”,成就、實現,則一字之差,其用意迥異。
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認為《論語》“隱居以求其志”之“求其志”,當以戰國竹簡之作“成丌(其)志”為是。
現在回過頭來再看宋代邢昺《疏》云﹕
“隱居以求其志”者,謂隱遯幽居以求遂其志也。[16]
可以說基本上已很準確地把握了文意,只是有增字解經之嫌,稍顯不足。假如我們刪去邢《疏》中的“求”字,即為:
“隱居以求其志”者,謂隱遯幽居以遂其志也。
案“遂其志”即“成其志”,如《史記·太史公自序》:
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17]
《正義》云:
《詩》《書》隱微而約省者,遷深惟欲依其隱約而成其志意也。[18]
是其例證。又《易·困》:“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遂其志”“遂志”,“遂”都是“成”的意思。[19]
最後,我們稍加改易邢昺之《論語疏》﹕
“隱居以求<成>其志”者,謂隱遯幽居以求<成>遂其志也。[20]
《文子·道德》:“不慈不愛,不能成遂。”“成遂”為同義連文。倒言之則為“遂成”,如漢王符《潛夫論·賢難》:“此秀士所以雖有賢材美質,然猶不得直道而行,遂成其志者也。”
[1] 《論語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260~261頁;影印宋蜀刻本《論語注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457頁。
[2] 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二)》,中西書局,2022年,“釋文注釋”部分,第44頁、第50~51頁。
[3] 武漢大學簡帛網简帛网-簡帛論壇-簡帛研讀“安大簡《仲尼曰》初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4,“激流震川2.0”,第33#,發表於 2022-8-21;又參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5,“tuonan”,第41#,發表於2022-8-22;又參“汗天山”,第43#,發表於2022-8-22。
[4] 上博簡釋文轉引自陳劍《上博簡一~六釋文》。
[5] 同上。
[6] 張濤:《孔子家語譯注》,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77頁。
[7] 李洪財:《漢簡草字整理與研究·漢代簡牘草字彙編》,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林澐教授,2014年,第385頁。
[8] 同上,第616頁。
[9] 據“國學大師”網站之“書法大師”引用。
[10] 同上。
[11] 王先謙:《漢書補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232頁。
[12] 王念孫:《讀書雜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84頁。
[13] 見《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文物出版社,1985 年,第114頁。
[14] 轉引自錢穆:《莊子纂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第109頁。
[15] 參王引之:《經義述聞》,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780頁;又王念孫:《讀書雜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1頁、51頁。
[16] 《論語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260~261頁;影印宋蜀刻本《論語注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457頁。
[17] 此文的斷句有學者認為當作“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參蔣禮鴻:《義府續貂》,中華書局,2020年,第145~146頁;又孟蓬生:《“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核詁》,《語文研究》,2012年第2期,第21~24頁。
[18] 《史記》(第十冊),中華書局,2014年,第3978頁。
[19] “遂”古訓為“成”,參宗福邦等編著:《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2302頁。
[20] 《論語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260~261頁;影印宋蜀刻本《論語注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457頁。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2年8月31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2年8月31日
点击下载附件: 2296抱小:據安大簡《仲尼曰》校《論語》一則.docx
下载次数:88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2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