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孫超傑:關於“飽”字古文寫法的一點補充
在 2024/2/24 23:30:34 发布

關於“飽”字古文寫法的一點補充

孫超傑

武漢大學文學院古籍研究所

“飽”字的古文寫法繁多。《說文》所收古文即有从卯或保兩種異體。《汗簡》《古文四聲韻》所收形體也多源於《說文》,只是有不同程度的訛變,如“(四3·19裴)”“(四3·19裴)”等。後世字書如宋本《玉篇》、原本《玉篇》收“飽”字古文作“”“”“”等,也皆屬於此系。不贅述。除去此二種換聲異體外,字下另有“饇”等字,屬義近換用(或稱誤植)關係。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

比較存疑的,是“飽”字下另有“(四3·19裴)”及“(四3·19裴)”等形體。前者右所从我們曾懷疑是“包”“色”形訛之後據“色”所作的回改篆文,近來薄路萍女史將其與金文中“”等形繫聯,很可能是正確的。此文待刊於《語言研究集刊》,還請讀者關注。“”類形體亦見於《集古文韻》作“”,二者當本一源。關於此類形體,舊多存疑。王丹女史《新證》(95頁)以為右从“鳥”即見於《五音集韻》的“??”,與“飽”是音近通假關係;李春桃先生(《整理與研究》2627頁)懷疑右為“鳧”形之訛,作為聲符與“飽”音近;段凱先生(博論719720頁)認同李先生說。

關於“”形我們有新的想法,現將基本意思寫出請方家批評。我們認為“”形右側當即“烏”,這個思路與上引王丹女史說是一致的。不過古文字中“烏”“於”一字分化,古文體系中“於”亦用“烏”表示,則“”其實就是“??”字。“??”字見於《玉篇》等字書,以為同“飫”。《新撰字鏡》:“飫,於據反。飽也,猒也。醧字。??,上字。”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御韻》:“飫,於據反。飽。亦作??。”我們的說法若可信,則以“”表“飽”同以“饇”表“飽”,皆屬義近換用關係。

我們知道古文中多有據後世文字回改篆文者,“??”字寫作“”或“”當屬同類情況。

2024224簡單寫就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4年2月24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4年2月24日

点击下载附件: 2379孫超傑:關於“飽”字古寫法的一點補充.docx

下载次数:43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37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