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語叢》「襄」字試解
(首發)
蘇建洲
彰化師大國文系
《語叢一》90「A,不盡也。」《語叢二》44「名,B也。(由)鯀生。」A、B分別作:
對於A字,整理者釋為「婁」,裘錫圭先生按語說:「此條疑當讀為『數,不盡也。』」[1]劉釗先生也認為說:「『數』疑指名數之數,意為數是沒有窮盡的。」[2]《十四種》釋文作「婁(數)」。[3]對於B字,整理者也釋為「婁」,[4]李零先生同意此說,並將簡文斷讀為「名數也」,並列為首簡且以篇首語「名數」作為篇題。[5]劉釗先生也同意此說,以為「名數」一詞在戰國常用為「戶籍名簿」的意思。但其本義當如字面所示,即是「名稱數量」之意。所以「名數」其實就是指「名目」或「種類」。[6]《十四種》釋文作「名,婁(數)也」。[7]
謹案:西周金文「」作(《集成》4113伯南簋)、中山王鼎「數」作、《三德》10「謱」作、《新蔡》甲三294「婁」作等等,「」旁之內均從「角」聲。[8]而「角」旁或訛作(婁,《包山》05),省簡其中間二橫筆,即成為(婁,《包山》103)、(婁-數,《君人者何必安哉》甲4)。「」旁之內的「角」或省減為「人」形,如(-數,《性自命出》22);或是省簡為「一豎」,如(婁-數,《景公瘧》10),或完全省簡,如(婁-數,《彭祖》02)。[9]回頭來看A、B兩字,「」旁之內均從「占」形,A字的「占」旁可以參考(《程寤》02)、(,《凡物流形》甲10)。其次,A、B兩字下從「人」旁加「女」形,這顯然是由古文字常見的「人」形下的「止」旁訛變而來,也就是說A、B兩字其下本從「人」,這也跟「婁」字下從「女」不同。綜合以上兩點,可見將A、B釋為「婁」是很值得懷疑的。
筆者以為A、B兩字實為「襄」字,請看下列傳抄古文[10]:
(襄,《說文》古文)
(襄,石經古文)
(讓,《古文四聲韻》卷四引《古孝經》)
(讓,《集篆古文韻海》卷四)
(讓,《集篆古文韻海》卷四)
對《說文》古文,徐在國先生分析說[11]:
字鄂君啓節作、(《金》587頁),燕文字作、(並纕字所從,《朱集》74-75頁)。所從的當由、訛變,所從之與與同。即字,假為襄。
張富海先生也指出[12]:
鄂君啓舟節地名「襄陵」之「襄」作,車節作。此古文的上部即由形訛變而來,下「人」形變爲「女」形,又左右各加兩筆飾劃。
二說皆可從。其他傳抄古文與《說文》古文寫法相同,對比A、B兩字,不同之處僅在於傳抄古文從「古」,A、B兩字從「占」。古、占二旁常見相混,如《子羔》1号简有瞽瞍之名「瞍」,學者已指出「」的「占」旁實為「古」之訛。[13]又如顧史考先生懷疑《左傳‧昭公二十年》「齊侯疥,遂痁」(《晏子春秋》外篇「齊侯」作「景公」)的「痁」字為「」字之訛;《晏子春秋》內篇「景公疥且瘧」之「瘧」字乃該書整理者誤認「」為「虐」所致,原本大概與《上博六‧競公瘧》簡1一樣寫作,讀為「(痼)」,意為「景公久病」。[14] 至於A、B兩字下半部與上舉燕文字「纕」字偏旁作、相同,也見於「纕」作(《璽彙》2240)(《璽彙》2237),可見確實應該釋為「襄」。《語叢一》90疑讀為「讓,不盡也。」意思是說禮讓、退讓,不完全獨佔或享用。《禮記‧坊記》:「子云:『君子不盡利,以遺民。』」鄭注:「不與民爭利也。」[15]而「讓」即不爭,可見「讓」即「不盡」也。又《廣雅‧釋詁三》:「遺,予也。」(《故訓匯纂》2312頁)《呂氏春秋‧行論》:「堯以天下讓舜」,高誘《注》:「讓,猶予也。」(《故訓匯纂》2156頁)。則《禮記‧坊記》自然也可以說是:「君子不盡利,以讓民。」可見「不盡」與「讓」辭義相關。至於《語叢二》44「名,B也。(由)鯀生。」由於字尚不識,簡文中的讀法尚難確定,待考。
[1]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頁200注19。
[2]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頁197。
[3] 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9月)頁247。
[4]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頁205。
[5]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頁169。
[6] 劉釗:〈郭店楚簡〈語叢二〉箋釋〉《古墓新知──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頁247。
[7] 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9月)頁253。
[8] 張政烺:〈中山王壺及鼎銘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228頁。
[9] 詳見拙文:〈《上博三‧仲弓》簡20「數」字解兼論秦漢文字的「婁」〉,待刊稿。
[10] 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11月)頁242。
[11]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頁179。
[12] 張富海:《漢人所謂古文之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7月一版一刷)頁122,512條。
[13] 見施謝捷先生在國學研究網2003年5月14日的發言,http://www.guoxue.com/bbs/dispbbs.asp?boardID=505&RootID=132557&ID=132557。亦可參見劉洪濤:〈郭店竹簡《唐虞之道》「瞽瞍」補釋〉,簡帛網,2010年04月30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248。
[14] 顧史考:〈楚文「唬」字之雙重用法:說「競公『痼』」及苗民「五『號』」之刑〉《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頁388-389。
[15] 《禮記正義》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1416。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4月15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4月15日。
点击下载附件:0844蘇建洲:《郭店·語叢》“襄”字試解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1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