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甘木:新編《蒼頡篇》釋文
在 2025/10/14 14:53:05 发布

新編《蒼頡篇》釋文

 

(首發)

甘木


本文係在吸取學界現有合理意見基礎上,結合筆者讀釋所聞而形成之五十五章本(閭里書師本)《蒼頡篇》釋文,爲拙稿《〈蒼頡篇〉校箋》之一部分。

整理說明如下:

一、釋文以《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2021年重印本)所收漢簡《蒼頡篇》(以下簡稱“北大本”、引用簡號以字母“B”標識)及《新見漢牘〈蒼頡篇〉〈史篇〉校釋》所收漢牘《蒼頡篇》(以下簡稱“新牘本”、引用板號以“新牘”標識)爲主要底本,[1]且凡北大本文字尚存部分皆優先出北大本釋文。兩本文字有闕處盡量補以別本。[2]補文以“〖〗”標識,並酌注所據意見出處。

二、釋文章序若無另外說明,皆據“榮葉秀英”《〈蒼頡篇〉雜考(四十四):〈蒼頡篇〉總結》一文。[3]

三、若所據諸本原釋文無括讀而整理者有破讀意見見於注文,則取其可信徑加括出。若原釋文楷定字形有更通行之異寫字,一般徑改爲通行字。爲求格式統一,所據釋文中凡“●”等符號、篇題、每章字數等皆略去。

四、筆者讀釋所聞較重要者已見拙作《簡牘〈蒼頡篇〉校讀叢札》,本文徑加徵引,簡稱“《叢札》”。

五、新牘《蒼頡篇》失序諸板及水泉子《蒼頡篇》中尚有數字未能確指屬於何章,亦未必皆係《蒼頡篇》內容,本釋文姑不收入。


網站編輯説明:正文篇幅較長,請點擊鏈接直接下載文檔。


 



[1]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重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劉桓:《新見漢牘〈蒼頡篇〉〈史篇〉校釋》,中華書局,2019年。

[2] 較重要之別本有阜陽漢簡《蒼頡篇》(見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蒼頡篇〉》,《文物》1983年第2期。下文引用以“阜陽”標識)、水泉子漢簡《蒼頡篇》(見張存良:《水泉子漢簡〈蒼頡篇〉整理與研究》,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下文引用以“水泉子”標識)、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斯坦因所獲未刊漢文簡牘《蒼頡篇》削杮(見汪濤、胡平生、吳芳思:《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斯坦因所獲未刊漢文簡牘》,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第50頁;汪濤等:《〈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斯坦因所獲未刊漢文簡牘〉補遺釋文》,《出土文獻研究》第14輯,中西書局,2016年,第321—344頁。下文引用以“英斯”標識)等。

[3] “榮葉秀英”:《〈蒼頡篇〉雜考(四十四)》,“知乎”網專欄文章,2024116日(最後編輯時間,https://zhuanlan.zhihu.com/p/677763886)。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5年10月13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5年10月14日

点击下载附件: 2476甘木:新編《蒼頡篇》釋文.docx

下载次数:70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2164148